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赤霉烯酮(ZEN),即F-2毒素,是禾谷镰刀菌的毒性次生代谢产物,属于非甾体的类雌激素真菌毒素。各类作物在成长、收获、贮存、运送等流程中易受到禾谷镰刀菌的污染。由于其一经污染真菌毒素很难被破坏,所以广泛存在于农作物、饲料及相关农副产品食品中,经过积蓄一旦进入食物链,就会严重威胁人类和动物的安全问题。随着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人类的关注,国内外有关部门也对玉米赤霉烯酮在各类饲料和食物中的限量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因此,本文基于纳米材料和目标诱导信号放大策略设计了两类不同的电化学适体传感器用来检测玉米赤霉烯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基于PEI-MoS2-MWCNTs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适体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对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研究目的:建立基于复合纳米材料信号放大策略的电化学传感器用来检测玉米赤霉烯酮。方法:制备了聚乙烯亚胺(PEI)功能化二硫化钼(MoS2)掺杂的多壁碳纳米管(PEI-MoS2-MWCNTs)纳米复合物,并将其作为传感平台,并以甲苯胺蓝(Tb)作为信号探针。然后,将Pt@Au纳米颗粒滴在修饰的电极上,以负载大量的巯基修饰的ZEN适配体。通过CV法测量源自Tb的信号响应的变化来表征ZEN浓度。结果:该传感器在0.5 pg mL-150 ng mL-1范围内呈现优良的线性关系,R值为0.9918,LOD为0.17 pg mL-1,在啤酒样品中回收率为85.32%100.2%。结论:此传感器制备进程简洁,方便,具有优良的稳定性及专属性。第二部分基于CS@AB-MWCNTs纳米复合材料和羧化氧化石墨烯的目标诱导构建signal-on型电化学适体传感器用于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研究目的:建立基于纳米复合材料和目标诱导策略用于信号放大的电化学传感器用于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研究。方法:制备了壳聚糖(CS)功能化乙炔黑(AB)掺杂的多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CS@AB-MWCNTs)并用作感应平台。另外,羧化氧化石墨烯标记的ZEN适体(CGO-ZBA)用于增强信号变化的强度。在存在ZEN的情况下,CGO-ZBA将被ZEN特异地识别,从而使[Fe(CN)6]3-/4-的电化学信号随着CGO-ZBA从修饰电极上的分离而增加。DPV用于记录CGO-ZBA与不同浓度ZEN结合前后的信号变化。结果:该传感器在10 fg mL-11 ng mL-1范围内线性优良,R值为0.9939,LOD为3.64 fg mL-1,批间RSD为7.66%,批内RSD为2.40%;在啤酒样品中的回收率为85.11%102.0%。结论:该传感器利用目标诱导技术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直接检测的假阳性并且在低浓度水平下具有出色的灵敏度,具有良好的专属性、重现性及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