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担任的各种角色的知觉,包括对角色关系、角色地位、角色规范、角色技能和角色体验的认知和评价,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自我作为个体自我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因不同的民族、社会文化而具有不同的特点。内蒙古自治区作为蒙古族聚居地,它悠久壮丽的蒙古族文化、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农、林、牧、多种生态经济类型并存、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现代文化的发展,都潜移默化影响着蒙古族民族心理的形成与发展。蒙古族中学生由于其民族文化的熏陶,其社会自我的发展是否表现出独特的民族特征?这一问题的探讨对于丰富民族文化心理研究,指导蒙古族青少年自我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运用青少年社会自我问卷等四份量表,考察了662名蒙古族初中生社会自我发展的基本特征,初步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和自尊对蒙古族初中生社会自我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蒙古族初中生社会自我诸领域的发展水平均较高,具有积极的社会自我。2.蒙古族初中生社会自我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人际敏感领域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在陌生人关系、邻里关系领域,女生显著高于男生。3.蒙古族初中生社会自我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在异性同伴关系方面,初一到初二呈上升趋势,初二到初三则呈下降趋势;在师生关系方面,初一到初二到初三一直呈下降趋势。4.蒙古族初中生社会自我存在显著的生态文化特征差异。在异性同伴关系和邻里关系方面,牧区显著高于农区,农区显著高于城市。在角色技能和角色差距方面,城市显著高于农村,农村显著高于城市。5.父母教养方式对蒙古族初中生社会自我的发展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不同的教养方式对社会自我的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影响。6.良好的社会支持,对发展个体积极的社会自我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7.自尊与社会自我呈显著的正相关,帮助蒙古族初中生培养良好的自尊对其形成积极的社会自我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