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海南岛海域赤潮频发,因食用贝类而引起的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poisoning,PSP)和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制约海南岛滨海旅游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并威胁人类的健康。为此,本研究于2010年冬季至2011年秋季间,在海南岛的文昌、澄迈、洋浦、陵水等5个海域采集了14种95份贝类样品,进行PSP和DSP检测,旨在获取PSP和DSP在海南岛沿海海域的分布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海南岛海域PSP的污染状况①海南岛沿海海域贝类中PSP的含量较低,最高检出毒力值为3.576Mu/g,检出率为11.58%。②海南岛沿海海域贝类中PSP的季节变化非常明显,以冬季最高,秋季次之,其他两季均未检出PSP。③海南岛沿海海域贝类中PSP的地理分布较广,除澄迈海域没有检出,文昌、洋浦等沿海贝类中均有PSP检出,其中陵水沿海海域贝类中PSP的检出率最高。④海南岛海域贝类中PSP的主要富集种为细纹卵蛤、织纹螺、翡翠贻贝和栉江珧。⑤共检出11种PSP成分,主要成分有GTX1、GTX4、C1、C2,高毒力值的NEO和STX含量较少,其它毒素成分如deGTX3,deGTX2,GTX3,GTX2和dcSTX的含量也十分低。2、海南岛海域DSP的污染状况①海南岛海域贝类中的DSP检出率和超标率均比较高,分别达到46.32%和33.68%。在超标的贝类样品中,最高毒力值达0.2Mu/g。②海南岛海域贝类中DSP的污染状况在冬季最为严重,检出率和超标率均达到56.25%,夏季贝类中的DSP污染最小,贝类中DSP含量无超标情况。③海南岛海域贝类中DSP的分布范围较为广泛,在各个采样点均有检出,就地域分布而言,海南岛东、南部海域贝类中DSP的污染状况较西、北部严重。④此次在海南岛海域共调查了14种贝类,其中有11种贝类中检测出含有DSP,分别是裂纹格特蛤、华贵栉孔扇贝、魁蚶、栉江珧、方斑东风螺、波纹巴非蛤、文蛤、衣紫蛤、织纹螺、近江牡蛎和翡翠贻贝,其中污染状况较为严重有栉江珧、裂纹格特蛤、近江牡蛎、华贵栉孔扇贝和魁蚶。在此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设计了海南岛沿海海域的贝毒监测和管理方案,为相关部门在贝类赤潮毒素管理方面提供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