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碧痕营穹窿构造解析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can6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通过遥感影像解译、野外地质调查、典型剖面研究、收集整理前人资料及观察分析测试所取得的大量资料、数据基础上,对黔西南晴隆碧痕营穹窿的成因、褶皱与断层之间的关系、应力场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野外地质调查表明,研究区三条NE主干断层F2、F4、F6(F7)与近EW的F5均为汇聚型走滑断层。断层旁侧具有判断走滑运动方向的R、P剪切及T张裂发育,根据作为走滑断层运动学指示器的R、P面与主断层的关系,可以判定断层为右行走滑断层。  碧痕营穹窿严格受近EW向和NE向延伸的两组断层控制,两组断层均为汇聚型走滑断层;近EW向和NE向两组断层连接构成的右行左阶限制性弯曲与断层的压扭性质相一致;穹窿轴向与NE向断层走向一致;穹窿为一拉长菱形几何形态,与限制性弯曲带上的隆起或冲起构造的形态相似;穹窿核部与边界之间的地形高差较大(560~710m),且核部和翼部(四周)的岩层近于水平,缩短弯曲不明显,说明穹窿的形成不是以纵弯褶皱机制下的弯滑和弯流褶皱作用为主,可能是沿汇聚型走滑断层上盘抬升所致,即碧痕营穹窿极有可能是走滑断层系统中限制性弯曲上形成的一个走滑冲起构造。  通过岩组分析及节理统计分析,研究区至少存在三期挤压剪切应力作用,即NW—SE向、NE—SW向及近SN向(或NNE—SSW向);根据研究区主要构造形迹(断层、褶皱)特征及不同级别构造之间的关系,初步判定三次构造应力场期次可能为:近SN向(或NNE—SSW向)挤压应力为第一期次;NW—SE向挤压为第二期次;NE—SW向挤压应力为第三期;节理统计显示,还存在NWW—SEE向挤压应力,可能为局部应力场改变所致。此外,区内具有一系列的拉张性质的正断层存在,表明该区后期还存在NW—SE向及近SN向拉张应力作用,即研究区为多期、多阶段构造作用共同形成的产物。
其他文献
豫西鲁山地区寒武系第三统馒头组三段出露完整,主要由微晶灰岩、厚层的鲕粒灰岩和凝块石、核形石等微生物岩组成。本文通过对核形石、凝块石等微生物岩的宏观形态特征、微观
湿地作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虽然仅占地球6%,却孕育了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因此被称为“地球之肾”。虽然湿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生态系统,但其内部却是非常脆弱的,容易受污染物质的影响。作为湿地中污染物质之一的微量元素,其在湿地中具有长期持续并累积转化的潜在生态风险。尤其是近年来,由于人类的工业生产、农业施肥,地质背景及矿业活动,污水灌溉等因素,使湿地中的微量元素含量不断累积
学位
土地荒漠化已经成为当前全球生态环境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人类生活。本文以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为支撑,以鄂尔多斯准格尔旗2008年、2012年、2016年三个时相的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通过实地考察建立荒漠化解译标志及人机交互判读两种方法结合提取荒漠化信息。选取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作为植被指数,用象元二分法的模型进行VFC(植被覆盖度)反演。着重对该区的风蚀荒漠化进
潭头盆地为豫西地区中新生代典型陆相红层盆地,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北板块南缘与秦岭逆冲推覆带前缘之间部位。前人对于豫西潭头盆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上白垩统秋扒组恐龙化石
本论文在收集子洲地区岩心、测试分析等多种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铸体薄片、常规孔渗、常规压汞等分析测试方法,对子洲地区山2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结构特征、物性特征、非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