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通过遥感影像解译、野外地质调查、典型剖面研究、收集整理前人资料及观察分析测试所取得的大量资料、数据基础上,对黔西南晴隆碧痕营穹窿的成因、褶皱与断层之间的关系、应力场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野外地质调查表明,研究区三条NE主干断层F2、F4、F6(F7)与近EW的F5均为汇聚型走滑断层。断层旁侧具有判断走滑运动方向的R、P剪切及T张裂发育,根据作为走滑断层运动学指示器的R、P面与主断层的关系,可以判定断层为右行走滑断层。 碧痕营穹窿严格受近EW向和NE向延伸的两组断层控制,两组断层均为汇聚型走滑断层;近EW向和NE向两组断层连接构成的右行左阶限制性弯曲与断层的压扭性质相一致;穹窿轴向与NE向断层走向一致;穹窿为一拉长菱形几何形态,与限制性弯曲带上的隆起或冲起构造的形态相似;穹窿核部与边界之间的地形高差较大(560~710m),且核部和翼部(四周)的岩层近于水平,缩短弯曲不明显,说明穹窿的形成不是以纵弯褶皱机制下的弯滑和弯流褶皱作用为主,可能是沿汇聚型走滑断层上盘抬升所致,即碧痕营穹窿极有可能是走滑断层系统中限制性弯曲上形成的一个走滑冲起构造。 通过岩组分析及节理统计分析,研究区至少存在三期挤压剪切应力作用,即NW—SE向、NE—SW向及近SN向(或NNE—SSW向);根据研究区主要构造形迹(断层、褶皱)特征及不同级别构造之间的关系,初步判定三次构造应力场期次可能为:近SN向(或NNE—SSW向)挤压应力为第一期次;NW—SE向挤压为第二期次;NE—SW向挤压应力为第三期;节理统计显示,还存在NWW—SEE向挤压应力,可能为局部应力场改变所致。此外,区内具有一系列的拉张性质的正断层存在,表明该区后期还存在NW—SE向及近SN向拉张应力作用,即研究区为多期、多阶段构造作用共同形成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