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水资源危机是本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危机之一。为了应对水资源危机,大力发展水处理技术成为必然选择之一。电容去离子技术是近些年来新兴起的水处理技术,具有低能耗、高效率、无污染、可循环使用的优点,因此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电容去离子技术的核心是电极材料,现有的电极材料主要包括活性炭、碳气凝胶等,但是它们的容量有限,性能不能满足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要求。石墨烯作为一种新型碳材料,具有高导电性和高理论比表面积的优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资源危机是本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危机之一。为了应对水资源危机,大力发展水处理技术成为必然选择之一。电容去离子技术是近些年来新兴起的水处理技术,具有低能耗、高效率、无污染、可循环使用的优点,因此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电容去离子技术的核心是电极材料,现有的电极材料主要包括活性炭、碳气凝胶等,但是它们的容量有限,性能不能满足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要求。石墨烯作为一种新型碳材料,具有高导电性和高理论比表面积的优点,符合对电容去离子电极材料性质的要求,是优良的电极材料选择之一。但是,石墨烯亲水性差、实际可利用比表面积不高、易团聚的缺点严重阻碍了它的实际应用。对石墨烯进行表、界面修饰改性、杂原子掺杂以及构筑石墨烯基复合电极材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围绕石墨烯基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容去离子性能,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主要工作如下:(1)以壳聚糖和植酸分别作氮源和磷源,以氧化石墨烯作导电助剂,制备了氮、磷共掺杂的三维多孔碳/石墨烯复合电容去离子电极材料。通过一系列分析表征发现,氮、磷共掺杂材料具有明显的分级孔和贯通的“孔中孔”形貌,氮、磷共掺杂三维多孔碳/石墨烯中氮与磷的含量均高于氮、磷单独掺杂的样品。另外,氮、磷共掺杂三维多孔碳/石墨烯电极材料具有显著提升的导电性和润湿性。相比氮、磷单独掺杂和未掺杂的三维多孔碳/石墨烯,氮、磷共掺杂三维多孔碳/石墨烯电极材料具有更高的比电容和去离子容量,在500 mg/L的Na Cl水溶液中、1.2 V电压和40 m L/min流速的条件下,取得26.8 mg/g的高去离子容量以及显著提升的去离子速率。该工作为高效去离子电极材料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2)以石墨烯作为导电助剂,P123作为分散助剂,利用Fe Cl3与K3Fe(CN)6之间的化学反应,制备了普鲁士蓝/石墨烯复合电容去离子电极材料。通过调节石墨烯的加入量,获得了形貌和结晶度良好的普鲁士蓝/石墨烯复合材料。研究发现,石墨烯的加入明显提高了材料的导电性,普鲁士蓝紧密依附于石墨烯生长,减小了石墨烯与普鲁士蓝之间的界面电阻,并使得普鲁士蓝的赝电容充分发挥作用,大幅提升了材料的去离子容量。普鲁士蓝/石墨烯复合电极材料在500 mg/L的Na Cl水溶液中、1.2 V电压和60 m L/min流速的条件下,去离子容量达到69.3mg/g,并且具有良好的再生性能。该工作为超高容量电容去离子电极材料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3)以四水合钼酸铵和硫脲为原料,氧化石墨烯作为导电剂,通过水热方法制备了Mo S2/石墨烯复合电容去离子电极材料。通过调控氧化石墨烯的添加量同时获得了高体积比容量和高质量比容量的电容去离子电极材料。通过一系列分析表征发现,氧化石墨烯对Mo S2/石墨烯的微观形貌有明显影响,氧化石墨烯能为Mo S2的生成提供成核位点,经热还原后能明显提高材料的导电性能。在500mg/L的Na Cl水溶液中、1.2 V电压和60 m L/min流速的条件下,取得了15.2mg/cm3的体积比去离子容量和20.5 mg/g的质量比去离子容量。通过恒流充放电10000次长循环测试证明了材料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通过再生性能测试证明电极材料具有良好的再生能力。通过原位拉曼测试揭示了其电容去离子机理,发现Mo S2/石墨烯材料在去离子过程中发生由2H相到1T相的相变,脱钠过程中部分1T相转变回2H相。该工作为高体积比和高质量比容量电容去离子电极材料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其他文献
高纯金属中的杂质对物理化学性能有严重影响,限制了其在电子信息等高端行业的应用。随着电子信息行业对于靶材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常规的提纯工艺已难以满足高质量靶材的需要。近年来,采用氢等离子弧熔炼工艺提纯金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该工艺去除杂质的过程有待系统研究,去除杂质的机理缺乏深入讨论。本文以铁、镍、钼三种纯金属为对象,采用氢等离子弧熔炼工艺进行了提纯机理的研究。研究了等离子气中氢气含量、气氛压力对去
黏弹性材料被广泛用于工程中的各个领域,其力学性能一直受到研究人员的普遍关注。然而,受自然、外力载荷和生产工艺等因素影响,黏弹性梁易出现细微或明显裂纹,使得其刚度、承载能力和耐久性降低,导致其正常使用面临严重威胁。因此,研究黏弹性裂纹梁的静动力行为对保证梁构件安全,避免结构及其构件失效和破坏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价值。本文以满足标准线性固体本构方程和Kelvin-Voigt本构方程的黏弹性裂纹梁为
目前,日益增长的应用需求对储氢合金电化学容量、循环稳定性以及高倍率放电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开发新型储氢合金电极材料。为了缩短合金开发周期,本文首先借助热力学相图建立了RE-Mg-Ni(RE=Nd,Y,Ce)体系的电化学容量图,并根据最大放电容量确定以La-Y-Ni体系作为研究对象。为解决该体系合金的氢致非晶化问题,探究了Mg、Mn分别替代和共同替代对La-Y-Ni体系ABn型合金物相及电
衬砌结构作为地下工程重要的支护结构,应用于热力管道、城市地铁、石油和天然气运输管道以及海底隧道,这些地下结构常受到高温、冲击等作用。因此,各种热源、力源引起的土-衬砌系统热弹性动力响应备受关注。目前关于土-衬砌系统的热力耦合和热水力耦合动力响应的研究鲜有涉及。本文考虑土与衬砌的相互作用,研究了热力耦合作用下弹性土-衬砌系统的热弹性动力响应、深埋圆形隧道衬砌-土系统的热扩散效应、饱和土-圆形衬砌系统
Ni-Mn-Ga铁磁形状记忆合金由于具有大的输出应变和高的响应频率,不但具有传统热诱导形状记忆合金的特点,而且在磁场作用下能够产生形状改变,因而能在非接触调控下做出快速灵敏的响应。此外有γ相参与的Ni富集的Ni-Mn-Ga高温形状记忆合金,因其较高的马氏体相变温度(350℃以上)和极佳的延展性(超过30%的应变)吸引了广泛的研究兴趣。然而γ相的存在会阻碍马氏体孪晶的移动,影响退孪生行为。其中,基体
冶金熔体物化性质直接影响着冶炼工艺的优化及产品质量的控制。由于高温实验困难,因此在有限实验基础上的模型预报是获取此类性质数据的重要方法。目前,多元熔体物化性质的计算主要依靠唯象模型,其中,几何模型因其简洁有效的形式而成为应用广泛的一类唯象模型。几何模型主要是根据多元系边界性质对其内部性质进行预测的一类方法,其发展至今主要面临三大难题:a)如何发展边界拟合方法及权重分配方式?b)如何发展局部互溶几何
现代设计在不断渗透人们生活和工作的过程中,展现出其强大的影响力,而中国平面设计深受现代设计思潮的影响,无论是设计硬软件,还是设计理念或者模式,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西方设计思维和机制的影响。显然在满足人们平面审美诉求的过程中,如果仅仅停留于模仿,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状态,此时就需要切实地思考这样的问题: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中国平面设计中去。从这个角度入手,首先思考现代设计思潮对于中国平面设计的影响
热电材料是一种能够实现热能与电能直接转换的材料,可以利用其Seebeck效应进行温差发电,也可以利用其Peltier效应实现制冷和制热,在废热发电、电子器件制冷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Bi2Te3基化合物,在室温区具有优异的热电性能,已经广泛应用于商用制冷器件。通过掺杂、固溶、纳米化等手段,可以大幅提升Bi2Te3基块体材料的热电性能。作为一种成熟的商用热电材料,需要具备优异的热电性能、较短的制作
热电材料是利用塞贝克效应与帕尔帖效应实现电能与热能相互转换的功能材料,在废热回收再利用和固态制冷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热电材料的能量转换效率正比于无量纲热电优值z T,而z T由材料内部的电子和声子的输运过程所共同决定。因此,提高热电材料的z T值需要电声输运的协同优化。然而,决定电声输运的三个主要性能参数(电导率,塞贝克系数,热导率)相互耦合作用强烈,利用传统优化手段针对某一个参数进行优化通常会导
针对低品位、复合共伴生矿产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应用“低温还原-磁选或熔分”思路,将铁与其他有价元素进行分离。为了提高低温还原的反应效率,本文首次提出将稳恒磁场作用于铁矿还原过程,以期实现磁场对铁矿还原的强化作用,为开发低品位、复合共伴生铁矿低温磁场强化还原技术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基于经典热力学模型、固态相变理论及磁能理论,将磁能引入含铁矿物固态还原过程,提出了磁能反应热力学模型、磁能形核热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