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福建旧方志(通志),即1949年以前所编修的福建方志中的通志,包括省志、府志、县志、州志、厅志、乡镇志、乡土志等。笔者根据所收集到的资料,参考已有的各种方志目录、丛书等工具书,对历代福建方志的编修概况进行了考察,总结出了每一时期的编修特点,并在对其现存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从编修体例、记载内容及其史料价值三个方面作了述评。唐代及以前,福建地广人稀,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见于著录的方志不到5种,而且都已散佚。进入宋代以后,随着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福建社会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促进了修志事业的发展,各地普修方志,福建现存最早的方志就是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梁克家修的《三山志》。元代是福建方志编修的低谷时期,可考的方志有12种,都已散佚,只有从《永乐大典》、《八闽通志》等类书及通志中辑出的部分佚文。明代是我国地方志编修的繁荣时期,也是福建编修地方志数量最多的时期,并且出现了福建第一部省志——《八闽通志》,由黄仲昭主纂,修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至弘治二年(1489年),刊刻于明弘治三年(1490年),该志无论是在体例上还是内容上,对后世福建省志及府县志的编修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笔者根据《福建省旧方志综录》及其他方志书目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统计,见于著录的明代福建方志共292种,佚210种,存82种。清代是我国地方志编修的高峰时期,也是福建方志编修的高峰,不仅现存志书数量巨大,内容丰富,质量也都较高,名志迭出。据笔者统计,清代福建共编修方志242种,佚59种,存183种。民国年间修纂的福建方志尚存86种,其中省志1种,县志56种,乡土志、乡镇志29种,已佚者,共5种,皆为县志。民国年间编修的乡土志中,包含大部分的乡土教科书,对普及地方的历史、地理等人文知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