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进行两方面的研究:首先,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心理性唤起和性态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索大学生性态度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性唤起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大学生性健康教育中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作用,突出心理性唤起和性态度的重要性。其次,通过设计大学生性态度团体教育干预方案,对大学生进行团体教育干预,为高校改善大学生性态度提供实践经验,进而改善大学生性方面存在的社会问题。方法:1.调查研究:以选择反应时范式和内隐态度联想范式为基础,通过筛选测验材料,分别编制心理性唤起和内隐性态度测量程序,并选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青少年一般性态度量表为测量工具,随机选取山西省某两所高校27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在大学生群体中,父母教养方式、心理性唤起和性态度的关系。2.干预研究:根据前期内隐和外显性态度调查数据,在正负三个标准差内随机筛选干预对象70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5名,仅对干预组进行大学生性态度团体教育干预。在干预前后,采用青少年一般性态度量表和内隐性态度联想测验测量两组被试的外显和内隐性态度,对比干预前后各指标的变化,并结合大学生的反馈以明确干预效果。结果:1.调查研究:(1)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中,得分最高的为父亲和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分别是(2.61±0.70)分和(2.90±0.62)分。母亲偏爱被试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t=5.59,p=0.02),其中母亲对女生的偏爱高于男生;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t=5.29,p=0.02),其中独生子女感受到的母亲情感温暖、理解高于非独生子女;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在恋爱倾向上存在显著差异(F=4.05,p=0.008),同性恋倾向的学生感受到父亲情感温暖、理解低于其他恋爱倾向的学生。(2)大学生由性交刺激引起的心理性唤起水平最高,为(296.32±508.21)ms。心理性唤起水平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t=6.36,p=0.012),其中独生子女的心理性唤起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3)大学生的内隐消极性态度得分为(0.12±0.90)ms,占比72.8%,内隐积极性态度得分为(﹣0.06±0.07)ms,占比27.2%;外显肯定性态度得分为(3.77±0.80)分,外显消极性态度得分为(2.35±0.76)分,外显开放性态度得分为(1.73±0.71)分,外显亲同性态度得分为(3.18±0.93)分。外显性态度亲同性在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有自慰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t=13.59,p<0.001;t=4.25,p=0.040),其中独生子女和有过自慰行为学生的亲同性均低于非独生子女和没有过自慰行为学生;外显性态度开放性在是否有性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t=4.16,p=0.042),其中有过性行为的学生对性有更加开放的态度;外显性态度肯定性在是否受过正规的性教育、年级、观看性图片/性视频/性小说频率上存在显著差异(t=﹣9.97,p=0.002;F=2.74,p=0.029;F=6.49,p=0.002),其中受过正规性教育、年级高、观看性图片/性视频/性小说频率高的学生对性有更高的肯定态度;外显性态度的消极性在观看性图片、视频、小说次数上存在显著差异(F=6.35,p=0.002),其中从未看过的学生对性有更加消极的态度;内隐性态度在是否受过正规的性教育上存在显著差异(t=12.75,p<0.001),其中受过正规性教育的学生内隐性态度更加积极。(4)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性唤起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对内隐性态度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内隐性态度对心理性唤起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内隐性态度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性唤起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2.干预研究:通过对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后的得分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可知,干预组的内隐性态度、外显性态度肯定性、消极性、开放性和亲同性在干预前后得分具有显著差异(t=﹣4.75,p<0.001;t=3.21,p=0.003;t=﹣4.77,p<0.001;t=﹣2.24,p=0.032;t=6.083,p<0.001),对照组在干预前后得分无显著差异。另外,通过干预组23份有效反馈数据可知,95.7%的学生认为在干预活动中最大的收获是“了解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性知识”,4.3%的学生认为收获较少;47.8%的学生更喜欢知识讲解环节,47.8%的学生更喜欢知识游戏环节,4.4%的学生没有偏爱环节;有91.31%的同学对团体活动内容感到满意;有91.31%的同学对团体活动带领者感到满意;有86.95%的同学对团体氛围感到满意;全部同学投入到团体活动中并认为本次团体活动有效。结论: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和干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当代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倾向于情感温暖、理解,而较少采用惩罚严厉的方式。大学生的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和恋爱倾向,会影响父母教养方式。(2)大学生对性交刺激产生的心理性唤起水平较高,且与是否为独生子女有关。(3)大学生内隐性态度总体偏向于消极性态度。外显性态度中,大学生对性行为的肯定性较高,保守性较强,对同性恋的认同度和对性行为的消极性也偏高。大学生性态度受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有性行为、是否有自慰行为、是否受过正规的性教育、年级、观看性图片/性视频/性小说频率影响。(4)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亲拒绝否认、母亲偏爱被试、父亲惩罚严厉、母亲惩罚严厉、外显性态度的消极性对心理性唤起存在正向预测作用,父亲过分干涉、父亲情感温暖、母亲情感温暖、内隐性态度对心理性唤起存在负向预测作用。(5)父母教养方式不仅对心理性唤起有直接影响,还可以通过内隐性态度间接影响心理性唤起。(6)通过本次设计的《大学生性态度团体教育干预方案》,可以有效使大学生的内隐趋向于积极,使其外显性态度趋向于积极、肯定和适度开放,对同性恋行为更加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