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载体,其利用效益的提高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城乡经济一体化主要反映的是城市和农村在资源配置、产业发展以及经济调控等方面的协同发展能力。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城乡经济一体化仍然是单向的,生产要素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仍旧是城乡要素流动的主要方向。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首次使用2003-2013年中国26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深入研究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对城市土地产出率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在界定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土地产出率概念的基础上对其影响机理进行了梳理,并从全国、分地区和分等级城市三个角度分别对二者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理论分析表明,从经济主体视角来看,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会引起农民市民化和农民职工化,城市向农村的人口流动则会缓解大城市病并加强城乡联系;从产业发展视角来看,农村向城市的生产要素流动会加速城市产业集聚并优化产业结构,城市向农村的生产要素流动则会提高产业综合发展能力并降低城市集聚不经济。要素的城乡流动最终会优化城市用地结构、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并增加城市土地产出。研究还发现,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与城市土地产出率存在相似的变化特征,东部地区城市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西部地区差别不大;各等级城市表现出特大城市最大、大城市次之、小城市再次之、中等城市最小的特征。文章对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土地产出率的关系进行了实证验证。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确实对城市土地产出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分地区影响结果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步递减的特征,分等级城市回归结果呈现出小城市最大、特大城市次之、中等城市再次之、大城市最小的特征。结合文章的研究结果和实际情况,给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城市土地产出率提高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