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子的表达与疾病活动性或传统风险因素的关联性;通过体外研究观察青蒿琥酯(ART)对这些因子的调控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机制,为狼疮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1、搜集35例SLE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计算出疾病活动指数(SLEDAI)、10年内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危险率,检测相应患者血浆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水平,并根据干扰素(IFN)诱导基因表达水平计算干扰素指数,根据危险率或SLEDAI高低把SLE组分为两组,用t检验分别检测两组间的VEGF、MIF、干扰素指数;另分析10年内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危险率与SLEDAI的相关性。2、收集7例SLE患者的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每个患者的PBMC分为两组:ART组(5μmol/LART处理)和对照组,12小时后以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PCR)法检测细胞中Ⅰ型IFN诱导基因LY6E、ISG15mRNA的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VEGF及MIF水平。3、用不同剂量(0,5、20μmol/L)的ART处理有/无IFN-α-1b刺激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6.12或24小时,以Q-PCR检测细胞中LY6E、ISG15mRNA的表达水平,ELISA检测培养上清液VEGF及MIF水平。以地塞米松(DEX)为阳性对照组。结果1、SLEDAI高分组较低分组MIF水平显著升高(p=0.002),VEGF水平显著降低(p=0.02),干扰素指数显著升高(p=0.028);SLE患者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高风险组与低风险组比其MIF水平较高但无统计学意义,VEGF及干扰素指数无明显变化;SLE患者10年内发生心血管事件危险率与疾病活动指标SLEDAI评分具有一定相关性(r=0.365,p<0.05)。2、与对照组相比,ART组处理的PBMC其LY6E、ISG15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MIF、VEGF水平明显降低(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与对照组相比,经IFN-α-1b刺激后6h、12h或24h的HUVEC表达LY6E、ISG15 mRNA显著升高(P<0.05),MIF水平明显升高(P<0.05),VEGF水平明显降低(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IFN预处理12h的HUVEC,以ART或DEX处理后LY6E、ISG15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同时VEGF、MIF水平明显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DEX组与ART组间无明显差异性。未经干扰素刺激的HUVEC, ART组和DEX组与对照组相比LY6E、ISG15表达明显下降(P<0.05); VEGF.MIF亦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或>0.05)。结论1、狼疮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子与疾病本身及其活动关系较密切,而与传统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无关,提示狼疮疾病活动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过程中起主导作用。2、青蒿琥酯可以抑制狼疮患者PBMC中VEGF、MIF的分泌,并下调干扰素诱导基因的表达。3、青蒿琥酯可以下调HUVEC干扰素诱导基因的表达,从而降低VEGF和MIF的分泌,通过IFN刺激试验进一步证实青蒿琥酯对动脉粥样硬化因子的调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