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荷兰外交官、汉学家高罗佩用英文写的侦探小说《大唐狄公案》在欧美国家热销多年,被译成多种语言。《广州案》是《狄公案》系列中一部精彩的长篇小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陈来元、胡明等译者把《狄公案》译成中文,中文译本发生了较大幅度的改写。与此同时,德语地区也陆续翻译出版了《狄公案》系列各部小说的德文译本。和中文译本大量改写的特征相反,德文译本基本上忠实地翻译了英文原作,将小说完整地呈现在德语读者面前。安德烈·勒菲弗尔是翻译研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改写者的创作过程受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和专业人士的制约和影响。本文使用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用多个例子对比分析《大唐狄公案》里《广州案》的中文译本和德文译本出现的改写现象,探寻中德译本不同翻译策略背后的原因。这些例子主要涉及民族矛盾和偏见、人物刻画与两性关系、地方风俗和语言风格四方面。中文译本为了符合八十年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在专业人士的影响下大量删除或改写了不符合当时标准的情节,并为了照顾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平衡论域而调整了多处富含中国元素的内容;德文译本面向的德语市场意识形态、诗学与英文原著体现的有相通之处,所以德文译本基本没有大幅度的改写。两个译本改写程度不同,但是由于考虑到各自所处的文化环境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在翻译含中国元素的类似作品时,译者可以参照中文译者的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