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行的旅人——张承志论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CONG1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承志是当代作家群中一个非常独异的个体,他以极强极浓烈的自我感情色彩和真实的血肉激情不倦地追寻着自己的理想宿地。他的作品中坚韧的“寻父”长旅、奇异的宗教情结、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及对生命最高值的追寻一直深深地吸引着我。作为一名虔诚的崇拜者,我不得不承认:张承志的作品充满了魔幻似的吸引力,但进入其作品、理解其作品却又是极其困难的事,没有激情、文才、学识甚至是“命定”,很难领悟张承志的激情、追求与深沉的思考。 本文围绕“孤独”一词展开论述,从多重文化对其的影响、艰难的“寻父”长旅、奇特的宗教情结和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四个方面阐述张承志对文学的贡献以及他的精神追求对当下的影响和启迪意义。 张承志经历了蒙古大草原、新疆天山、和黄土高原的励炼,也正是这三块大陆成就了一位最具民族气质也最具血性的作家。内蒙古大草原是张承志“知青”年代的生活地,在这块秀丽静谧的土地上张承志拥有了丰富的底层生活体验,作家以“牧羊人”和“局外人”的双重身份对游牧文化进行了阐释与审视,也从中归结出游牧文化的核心——生命意识。红卫兵的激情与火热的崇拜渐渐逝去,从政治权力的中心跌落到边缘“民间”,张承志承受了失落与痛苦,但同时也引发了作者的深深的思索。新疆大陆是张承志经历的第二块大陆,他也把这块大陆看作为“前世的故乡”,它也是张承志皈依伊斯兰教的诱因,他在这块大陆上思考生命的意义,完成了与伊斯兰教结合的前奏。黄土高原是张承志的精神宿地。贫瘠的土地、困苦的环境磨炼了伊斯兰教徒们的意志,也使他们更虔诚地崇拜自己母族的宗教。张承志正是从这苦难的境地里发现了母族生生不息的秘密,流淌于身体中的血脉得以延续。 “寻父”是张承志一生追求的外在表现,他的“寻父”长旅的三个阶段就是其精神追求的一次次的超越。梳理这条线索,本文概括出不同阶段的“父亲”的共同内涵:这一概念已经是一个泛化的概念,他不仅有生活的依靠、精神的支撑的意义,更代表了尊严、正义、平等、理想等崇高的意义。进一步说,“父亲”已经完全成为大写的“人”字的代名词。 “宗教情结”一直是评论的焦点,贬褒不一。本文认为:张承志描写的不仅仅是“宗教”,他更多的是以宗教为基点,抒写理想与追求。他的这一情结包含对苦难的崇高认同及对伊斯兰教坚韧决绝的血性的认同。本文对《心灵史》从叙述学的角度进行解读,指出参写作者本文的意义:以真实性感染读者,让读者产生与作者相同的情感判断。 张承志是当代文学浪漫主义思潮的中坚力量,本文辟专章进行论述。形式上的特点笔者从三个方面进行佐证。一是其作品中色彩语言的大量使用。这些色彩语言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视觉特征,而且色彩也成为展现情感的载体。二是奇特意象的使用。不同的意象寄寓了作者的不同情感。三是对张承志的作品进行审美观照,从结构、语言上分析其作品的浪漫主义特色。内容上本文归结出张承志浪漫主义的内核——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这种英雄主义具有崇高性和道德理想主义特征,他的理想是一种价值理想、一种精英楷模理想、一种既贴近现实又近似“乌托邦”的理想。 在信仰缺失、价值体系位移的当今时代,张承志的“抵抗投降”和力倡“清洁”的精神极具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思。
其他文献
现代汉语当中,副词的句法功能相对比较简单。然而,一些常用副词不仅使用频率很高,而且用法丰富多样。尤其是作为一种个性强于共性的功能词,其内部各成员在组配方式、语法意义、语
黄庭坚诗歌为读者传播与接受提供的文本预结构可分为“内结构”与“外结构”两大类,在“内结构”方面,主要有内敛的情感、新警的立意、陌生化的意象和不俗的诗歌境界;在“外结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