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转变,全球范围内妊娠期糖耐量异常发生率直线上升,妊娠期糖耐量异常对于母体及子代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为深入探讨不同饲喂模式对妊娠期糖耐量异常子代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现开展本研究。本研究前期的重点工作为小鼠妊娠期糖耐量异常模型的建立,在对比多种造模方法后,选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建立小鼠模型。后期通过多种不同的饲喂模式干预,观察子代小鼠糖类和脂类物质代谢变化,从蛋白和分子机制方面,研究小鼠肝脏AMPK/ACC信号通路,初步探讨不同饲喂模式干预下子代小鼠葡萄糖、脂类物质代谢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用7周龄C57BL/6J小鼠,全部饲喂普通繁殖饲料喂养一周后随机挑选一部分小鼠为模型组是喂养高脂饲料,另一部分是对照组小鼠喂养普通饲料,喂养10天后将小鼠按照雌雄2:1合笼,次日检查阴栓,有阴栓记为D0。受孕成功后均喂养普通饲料,在D20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实验前将小鼠禁食16小时,分别称量小鼠体重并记录。由鼠尾静脉取微量血,检测空腹血糖值,随后根据小鼠体重按照10μl/g标准迅速经口腔灌注20%的葡萄糖溶液分别检测灌注葡萄糖后0、30、60和120 min各时间点血糖值并记录,选取异常值为造模成功组(OGTT试验中2h血糖值在7.8-11.1mmol/L且伴有胰岛素抵抗)。将造模成功的模型组分为模型对照组,模型高脂组,模型高纤维组,模型热量限制组,同时设有常规对照组。子代前五周普通饲料喂养,第六周开始进行干预,每组分别用不同的饲料喂养,喂养至第12周剖杀。记录小鼠体重,收集小鼠眼球血,肝脏,脂肪,肾脏,脾,胰腺等。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小鼠肝脏中脂肪转运相关蛋白(AMPKα1,ACC,p-ACC,p-AMPKα1)。采用q RT-PCR检测肝脏脂肪中AMPKα和ACC的m RNA表达情况。结果(1)模型构建相关指标:模型组母鼠妊娠期血糖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妊娠20天OGTT实验显示模型组在0min、30min、60min、120min模型组和对照组母鼠血糖值均先升高后降低趋于平缓,但模型组母鼠血糖值高于对照组(P<0.05),AUC曲线下面积表现为:模型组>对照组(P<0.05);血清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抵抗指数模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上述结果证明妊娠期糖耐量异常模型已成功构建。(2)子代小鼠体重及血糖水平变化:小鼠体重值在第7周时出现差异,模型高脂组高于常规对照组(P<0.05);8-11周时模型高脂组显著高于常规对照组、模型热量限制组(P<0.05);第12周时模型热量限制组小鼠体重最低,模型高脂组小鼠体重最高,两组均与常规对照组之间存在差异(P<0.05)。模型高脂组小鼠血糖值前期上升速度快,后上升速度减慢,明显高于其余四组(P<0.05);模型热量限制组和模型纤维素组小鼠血糖值可看出变化趋势不大,在12周时两组血糖值均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3)子代小鼠血脂TCH、TG、HDL-C、LDL-C水平变化:模型高脂组TCH、TG、LDL-C水平升高,HDL-C降低,与常规对照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热量限制组TCH、TG、LDL-C水平降低,HDL-C水平升高,与常规对照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模型高纤组血脂四项指标与常规对照组相差值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4)子代小鼠脏器重量变化:模型高脂组小鼠肝脏、脂肪、脾脏重量明显高于常规对照组(P<0.05),肾脏和胰腺重量与常规对照差异不大(P>0.05);模型热量限制组小鼠肝脏重量低于常规对照组(P<0.05),脂肪、肾脏、脾脏、胰腺重量与常规对照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高纤维素组小鼠肾脏重量高于常规对照组(P<0.05)。(5)AMPK-ACC通路相关蛋白水平变化:模型高脂组小鼠肝脏组织中AMPKα1和p-AMPKα1、ACC表达的蛋白浓度均下降,常规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模型高纤组和模型热限小鼠肝脏组织中AMPKα1蛋白表达有所上调(P<0.05)。与模型高脂组比较,模型热量限制组能显著上调肝脏组织中p-ACC蛋白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饲喂模式干预可以改变妊娠期糖耐量异常子鼠的糖脂代谢。高脂饮食降低了肝脏中AMPKα1和p-AMPKα1蛋白浓度,使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代谢减弱,脂质聚积。热量限制饮食和高纤饮食一定程度上增强了AMPKα1和p-AMPKα1蛋白浓度,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通过AMPK/ACC通路代谢循环,有效改善脂质聚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