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治理机制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依据沪市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

来源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如今,从企业内部治理机制探析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进而规范资本市场,并通过法律法规形式来保护投资者利益,已成为学术研究领域的新趋势。  首先,本文对相关文献和基础理论进行综述,再对2012年沪深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总体上仍处于低水平,主要表现在信息披露不全、自愿披露动力不足等方面。  笔者认为内部治理机制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响研究,关键在于选用何种变量特征来衡量内部治理结构各部分的治理效率。由于对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效率影响的因素非常复杂,不可能将所有因素都考虑在内;尽可能达到“相对满意”的结果是本文追求的目标,为了便于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在选取(变量)特征时有必要简化自变量。  然后,本文在内部治理机制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依据2011-2012年的沪市A股400个样本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初步结果如下:  (1)股权集中度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呈倒 U型关系,意味着股权集中度太高、太低都不利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中监督约束机制的运行。(2)董事会规模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呈正相关,但相关性并不显著。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更好地发挥了内部治理监督约束机制的效用;领导权结构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之间关系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趋同的领导权结构的影响力不太明显。(3)监事会规模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之间呈正相关,说明监事会人数的增多有助于提高管理层披露更多、更详细的内部控制信息。(4)经理层持股比例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之间无相关关系,究其原因可能是目前绝大部分公司尚未引入股权激励机制,致使经理层激励特征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  最后,针对股权集中度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的非线性关系建立了门槛回归模型,进一步考察了股权集中度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之间的关系在股权集中度的影响下表现出的门槛效应。
其他文献
1980年,Simunic从盈利水平、公司规模、财务杠杆等角度创立了审计费用的研究框架,这一研究框架为国内外关于审计费用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后来,一些学者均参照该框架来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进行拓展和延伸,从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盈余管理、审计意见购买、内部控制、媒体关注等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补充。从审计的保险理论可知,审计不仅有信息传递功能,减少信息不对称,同时又有保险价值。经营者为了自身的利益,尽可能降低
对于广播新闻工作者来说,最迫切的是要加强学习和实践,进一步增强“四力”,从而提高创新创优的能力和水平,在日常的采编播工作中精心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确保每一件作品均是
在我国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食物的关注已经不仅仅满足在吃饱这一层面,更多的关注在如何吃得好、吃的健康这一问题上,而消费者对食品所包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