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和分享经济引发共创共享的新经济,催生了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中国政府持续的深化改革倡导共创共享的发展理念。企业作为改革开放的主力军和创新主体,实现共创共享已成为深化改革的当务之急。然而企业如何实现共创共享?其关键不仅在于组织本身,而在于企业中的每个个体创造力的被激发及个体间的有效协同,从而实现共享价值的创造。那么,如何让组织中的个体发挥其潜在的才能,实现组织与个人的融合、共创、共享,使“我”成为“我们”,“个体价值”成为“整体价值”,已成为当前管理领域面临的难题。以往的文献对企业共创或共享的某个方面进行研究,但研究成果比较零散和呈现碎片化。本研究以企业案例出发系统探讨共创共享管理及其运行机理。本研究以伴随中国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优秀民营企业——盛隆电气集团及其独创的“群体老板制”为案例,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方法、扎根理论、比较研究方法论;结合自组织理论、目标融合理论、竞合理论等理论,探索构建整体的企业共创共享管理模式的要素模型、组织结构、背后的管理哲学基础,全面解析包括形成条件控制、动力机制、耦合机制、演化机理等相互联系的各个层面的运行机理;并提炼、对比分析本研究构建的共创共享管理模式的特点和优缺点,提出普适性的问题解决思路和实施策略。首先,通过对盛隆“群体老板制”典型案例进行扎根理论分析,提炼出“群体老板制”的内涵结构维度,在对各维度进行内容解析和内在关系解析的基础上,阐明共创共享内涵本质,构建企业共创共享管理模型理论框架。并详细阐释了模型构成要素的内涵及其内在联系,研究结果呈现了“以哲学共有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全新企业构建理念,以及以此为基础发展出的独特分配机制和运营机制,通过实现组织和个人目标融合形成共创共享的命运共同体。其次,论文深入解构盛隆“群体老板制”的组织结构特征,提出了共创共享组织三维结合的组织结构。一维的是化小、化简的自我管理的“自组织体”,组成多元化、网络状;一维的自组织结构又经过成长再分立,形成二维的自相似、自嵌套的分形结构。分形结构表现为不断产生新的细节,又不只是简单的放大,而是可以最少的资源使系统功能最大化。最后是三维立体的人才活水的超链接结构,充分激活员工个体,使组织结构具有高度动态性,可以对不可预测的环境波动迅速反应。同时,论文进一步探究了企业如何通过三维结构的适应性扩展和动态协同,实现的组织与个人的共创共享。再次,论文运用自组织理论的系列方法论,结合盛隆“群体老板制”案例的深入研究,全面分析企业组织与个人共创共享的运行机理。一是运用耗散结构方法论探讨共创共享自组织的条件控制,总结出了文化开放、组织无边界、组织高度流动性和敏捷性、组织内部的开放性和磁石效应5大系统开放策略;借助心理所有权理论,总结出系统远离平衡态的4个条件,即管理者对员工所有权的高度认可、员工对所有权的合法性认知、“自我实现”的晋升机制,以及提高员工期望满足程度和成就感;二是运用协同学方法论解析共创共享自组织的动力机制,即共创共享系统的序参量是“优秀案例调控”,提出制造智力型涨落的3个途径,包括建立以盛隆大学为主体的学习型组织、目标扰动和充分给予内部各业务单元自由度;三是运用超循环方法论构建共创共享体系个人和组织结合的循环耦合环节,揭示“群体老板制”的超循环耦合机制是帮扶传承;四是运用混沌方法论演绎共创共享自组织的演化过程,明确了共识、共治、共创、共享和共赢,与奇异吸引子、系统的初级有序、混沌和高级有序状态间的关系,揭示了在混沌状态中系统如何通过开放、序参量、涨落、超循环耦合等的相互作用,推动系统向更高级有序演化,进而螺旋进化。最后,基于对案例的系统剖析总结出企业共创共享管理模式的特点,并综合对比分析企业共创共享自组织管理模式与传统“以企业为中心”的他组织管理模式,深入解析二者的特点及其优缺点,从而揭示这两种管理模式的管理哲学基础存在的本质差别,及其适应的不同环境条件,提出推动共创共享管理模式的原则性、思路:首先要判断实际应用的管理哲学与环境的匹配性,依据环境要求来调整变革管理哲学基础;基于不同管理哲学发展而来的管理模式及其管理工具,不能互为解决方案;而要在理解共创共享管理哲学的基础上去发展、完善新的管理手段。并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了构建共创共享管理模式的普适性的实施策略。本研究试图将企业内部组织与个人如何实现共创共享的路径和机制,从管理模型、组织结构设计、自组织特点、动力机制、演化过程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论文在分析构建共创共享管理模式时,不仅关注其管理机制和组织结构的研究与设计,更重视其背后的哲学基础和管理理念的分析;通过盛隆案例,深入分析了企业管理的“中国经验”与“中国哲学”的结合关系,建立共创共享管理的理论框架,更有利于中国企业在转型升级的实践中加以借鉴。本研究的研究贡献包括如下方面:1、构建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共创共享管理理论框架,为动态变化环境下的企业管理模式研究开启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该理论模式的典型意义在于:不同于现代主流管理学研究“以企业为中心”的基本假设和根本依托点,共创共享管理模式下组织核心不再是实现企业目标,而是个人的成长、成功、成才;人不再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资源来看待,而企业则成为培养人的个性健康发展的资源和平台。2、本研究以系统整体为出发点,遵循系统分析的思路,以确保对共创共享组织机理研究的系统完整性和结构严谨性,有利于弥补现有共创共享研究过于零散和碎片化的不足。3、以自组织理论体系为研究基石,系统性地研究共创共享运行机理。从而能为共创共享组织构建提供从前提条件、动力机制、到结构、耦合、演化等全面系统的理论和策略支持。同时可以更好地揭示自组织各理论研究侧重点之间的密切内在关联性,为自组织理论体系应用于管理研究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研究范例。4、在详细对比共创共享自组织管理模式与传统他组织管理模式在管理哲学、管理特点和管理优缺点差别的基础上,提出共创共享组织的问题解决原则:两类管理模式不能互为解决方案,而要在理解其管理哲学的基础上去发展、完善新的管理手段,并由此提出了新的管理实施策略以切实地指导实践。这对纠正共创共享管理实践中已经出现,以及潜在的观念误区,进而引导新生的管理模式持续地发展完善具有重要的管理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