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话是大部分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有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和吸引读者的作用。小说创作过程中,人物自身的语言和相互间的对话是展现人物性格最基本和最直接的手段,甚至有人会称小说中人物对话为“灵魂之门”(黄国杉,2000)。因此在翻译时,译者要充分理解原文,查阅资料,了解小说的社会及文化背景,小说人物的个性及语言特点。翻译过程中更要反复斟酌,小心处理一些语言细节和文化表达方式。作者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取了作家潘科夫的短篇小说《偷十字架的人》作为此次项目报告的文本。在维索尔伦顺应论的指导下完成小说翻译,并对其中的对话翻译进行了深入分析。该部小说的翻译难点主要集中在对话中,不仅要做到言语贴切,情感表达准确,顺应源语境;更要符合目的语阅读习惯,找到文化对等表达方式。面对这些问题,作者反复斟酌,采用归化文化意象,增译、减译代词,巧用标点符号,调整句式结构等翻译方法,力图准确传达源语意图并增加目的语读者的可读性。本报告共分五个章节。第一章为项目报告简介,分别从报告概况,报告的目的及重要性以及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宏观介绍本报告。第二章为项目文本概况,主要从文本作者,文本内容及其文本对话方面分析此次报告的原文文本。第三章为理论依据及项目难点,阐述了顺应论的四个角度,为下一章的重难点分析做好理论铺垫。第四章为项目难点及解决方案,主要以报告文本中典型对话为案例。通过和导师杨靖的翻译版本对比,结合顺应论的系统理论框架,探讨最佳的解决方案,找到自己翻译中的不足并进行分析改正。第五章为总结部分,作者陈述了翻译过程中的经验与感悟,并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提高,完善翻译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