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同步化毛发生长周期小鼠模型,观察HIF-1α及血管新生相关因子如VEGF,Ang-1和Ang-2等在毛发生长周期中与微血管密度变化的关系,并且探索PHD抑制剂对毛发生长周期中HIF-1α表达变化和微血管密度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将6-8周龄C57BL/6雌性小鼠麻醉后以松香/石蜡(1:1)混合物诱导小鼠背部脱毛,以统一毛发自休止期进入生长期。对应小鼠毛发生长周期不同阶段在脱毛后特定天数取下小鼠背部皮肤,采用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观察HIF-1α、VEGF、Ang-1和Ang-2等因子的mRNA、蛋白水平及皮肤组织微血管密度在小鼠毛发周期中的变化趋势。采用上述小鼠模型每日予100mg/kg剂量腹腔注射PHD抑制剂EDHB,取材后以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观察EDHB对小鼠毛发周期中HIF-1α蛋白水平和皮肤组织微血管密度变化的影响。结果HIF-1αmRNA在脱毛后无显著周期性变化。VEGF mRNA在脱毛后表达上调,但各时间点之间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脱毛后Ang-1 mRNA逐渐下调,与0天相比,第5、8及25天表达显著降低(P<0.05)。脱毛后Ang-2 mRNA表达呈逐渐上调趋势,与0、3、5及25天相比较,第19天表达上升具统计学意义(P<0.05)。HIF-1α蛋白表达在脱毛后第8天达到高峰,在第17、19天时达低点(P<0.05)。VEGF蛋白表达在脱毛后逐渐下降后再上升,最低点为脱毛后第12天(P<0.05)。Ang-1蛋白表达在脱毛后第12天升高(P<0.05),而Ang-2蛋白表达则在脱毛后第5、8天显著上调(P<0.05)。抗CD31染色示脱毛后微血管密度逐渐升高,在12天时到达高峰后逐渐下降。在EDHB的干预下HIF-1α蛋白在脱毛后第5天表达达到高点,与第5、8天相比较,第12及17天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无干预小鼠相比,系统性给与EDHB后小鼠毛囊周微血管密度在取材的各时间点无显著差异。结论在C57BL/6小鼠毛发生长期中有生理性血管新生。HIF-1α蛋白表达变化与微血管密度变化相仿但高峰较为提前,提示其在小鼠毛发周期中可能有促血管新生的调控作用。毛发生长周期中VEGF mRNA表达在脱毛后上调,而蛋白则在微血管密度达到高峰时降至低点,并且其表达与HIF-1α无明显关系。提示VEGF在毛发周期中的活性和表达可能存在多途径的调控机制。Ang-1蛋白与微血管密度同时在生长末期达到高峰,而Ang-2蛋白则在微血管密度变化阶段(生长初、中期和退行期)表达上调,在毛发周期中Ang-1和Ang-2对血管新生及退行可能存有交替调控现象。在C57BL/6小鼠毛发周期中系统性给予PHD抑制剂EDHB (100mg/kg/day)对HIF-1α蛋白表达和微血管密度变化无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