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董事责任保险自2002年在我国正式立法以来,在实践中未被广泛采纳,原因主要为关于可保范围的限定不合理,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部分董事责任保险合同否定董事重大过失行为风险的可保性,二是法律全盘否定董事违反法律违反公司章程行为风险的可保性。本文将董事履职过程中的风险以行为的主观方面为分类依据分别探究前述两类风险中可保性有争议的问题,因此,首先须确定责任保险可保范围的标准,其次分别讨论董事重大过失行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董事责任保险自2002年在我国正式立法以来,在实践中未被广泛采纳,原因主要为关于可保范围的限定不合理,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部分董事责任保险合同否定董事重大过失行为风险的可保性,二是法律全盘否定董事违反法律违反公司章程行为风险的可保性。本文将董事履职过程中的风险以行为的主观方面为分类依据分别探究前述两类风险中可保性有争议的问题,因此,首先须确定责任保险可保范围的标准,其次分别讨论董事重大过失行为风险与故意行为风险的可保性,最后以此为基础,提出完善我国董事责任保险可保范围的建议,以期发挥董事责任保险制度应有的功能,提高董事责任保险制度在我国的适用率。除引言外,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确定责任保险可保范围的标准”。结合一般保险法理论与责任保险的特殊性,决定董事责任保险可保风险的标准有三,一是风险系偶然风险,二是风险符合保险公共政策的要求,三是风险系对第三人进行赔付的风险。其中,公共政策标准是责任保险的核心标准,即决定本文探讨的各风险可保性的标准。保险公共政策标准内涵广泛,从保险公共政策标准中衍生了许多保险基本原则,典型的保险原则如故意行为风险不具有可保性、犯罪行为风险不具有可保性等。第二部分是“重大过失行为风险的可保性”。被保险人重大过失行为风险的可保性是过失行为风险可保性领域的争议焦点,我国部分责任保险合同将重大过失行为风险列为免责范围,司法实践中关于重大过失行为风险可保性问题以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为主。笔者认为,董事责任保险应承保重大过失行为风险。原因有二,第一,重大过失行为风险具有可保性在保险理论界已基本达成一致意见,董事责任保险作为保险的一种,董事重大过失行为风险具有可保性当然是题中应有之义。第二,董事履职过程中的过失行为风险主要表现为重大过失行为风险,董事对董事责任保险的基本要求是承保重大过失行为风险,结合“确保投保人能获取所需保险产品”这一保险公共政策的要求,董事责任保险应承保重大过失行为风险。第三部分是“故意行为风险的可保性”。本文首先考察故意行为风险在保险理论上的可保性,故意行为风险不具有可保性在保险理论界基本形成一致意见。近年来出现了一些不同意见,笔者坚持认为故意行为风险不具有可保性应作为一项基本公共政策而存在。其次,本文观察故意行为风险的保险司法实践,认定故意违法行为风险不具有可保性为主要观点,同时存在少部分观点认可故意违法行为风险的可保性。美国典型保险判例则认为出于保护受害者的特定目的,保险公司应赔付部分故意行为风险。最后得出结论,我国司法实践中认可的故意行为风险具有可保性中的故意并非保险法上的故意,承认其可保性符合保险法的要求,笔者认为应当予以认可。而对于保险法上的故意行为风险则可进一步区分为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相较于直接故意行为风险,间接故意行为风险的主观恶性相对较低,同时根据保护弱者利益公共政策的需要,笔者认为在受害第三人的人身利益范围内承认间接故意行为风险可保性为宜。第四部分是“关于我国董事责任保险可保范围的建议”。关于董事责任保险可保范围的建议共有两个,一是建议肯定董事非保险法上故意行为风险的可保性。董事非保险法上故意行为对保险事故之间的发生不具有过错或者仅存在过失,此种情形下,建议肯定该风险的可保性。二是建议肯定董事损害弱者利益的间接故意行为风险的可保性。当董事故意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与保险事故之间为间接故意,且损害了弱者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建议肯定董事损害弱者利益的间接故意行为风险的可保性。
其他文献
辩护律师核实证据制度是我国在加强辩护权保障方面作出的重要规定,不仅有利于辩护律师在控方证据中找寻存在的瑕疵、疑点、矛盾点,发现被人为筛选、隐匿甚至伪造的部分证据,进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为被追诉人提供最好的辩护,同时这一个过程也是被追诉人庭前知悉案件证据的重要途径。但由于立法的粗疏,法律解释的缺位,致使核实证据制度实践运行不畅。故本文在梳理核实证据理论争议的基础上,解读现行立法规定并结合实践运行现
世界上诸多国家将发展学生个性和培养创新型人才视为当前教育的首要任务,个性化教学已成为中国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同时作为一门高中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实施个性化教学对推进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个性化教学的实施关键是因材施教,对学习者的个性化精准描绘是核心条件,本文设计了“学习者画像”支撑下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并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为例开展教学实践,基于学习者特征和数据挖掘的视角,分析学习者的
《夺印》是上世纪60年代出现并在中国当代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学作品。该剧主要讲述了发生在人民公社化时期的关于阶级斗争的故事。自扬剧《夺印》于1962年冬季赴上海演出大获成功之后,在全国各地迅速形成一股“《夺印》热”,上至国家领导,下至普通百姓,没有不知《夺印》,没有不看《夺印》的。在《夺印》的辉煌时期,有包括评剧、评书、话剧、鼓词等在内的超过40种艺术形式对其进行移植和改编。绪论部分简单介绍研究缘起
尽管在第三帝国时期的政治经历让施米特备受争议,但是晚近半个世纪以来,施米特作为与博丹、霍布斯相提并论的主权思想家以及“欧洲最后一位公法学家”的形象都已被广为接受。作为欧洲最后一位公法学家,施米特的研究视野常常突破实证主义法学的框架和限制,侵入到诸如文学和历史的领域。《哈姆雷特或赫库芭:时代侵入戏剧》是施米特讨论主权和欧洲公法问题的独特作品,同时也是施米特与另一位20世纪重要德语思想家本雅明对话的延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也是农作物秸秆产出大国,如何有效利用秸秆资源已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秸秆饲料化是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其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高,营养成分低、适口性差,制约其发展为饲料。基于此,本文筛选能有效降解秸秆的微生物,提高秸秆的营养价值和利用率,配制成秸秆饲料饲养家蝇,研究不同微生物发酵的秸秆饲料对家蝇饲养效果以及昆虫蛋白的应用,为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提供新
本文为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原文本选自《Fodor’s中国旅游精选》的第一、第二章节。翻译实践内容以旅游翻译为主,主要介绍了中国的人文历史背景以及各大旅游景点的交通、住宿、饮食和旅游信息。此篇实践报告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指导,并使用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为指导方法进行翻译。笔者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对原文本进行翻译分析。为达到语言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笔者使用四字词语、替换被动语态、重组语序的翻译技
伴随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技术在军用和民用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军民融合作为打破本国军事和经济分割,充分利用国家资源,促进经济和国防共同发展的重要手段。2015年,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要把军民融合作为我国的国家战略,通过深入推动军民融合,带动军事技术转民用,民营企业参与国防经济建设。有利于对国防科技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进行统筹,推动国防和军队的科学技术成果向社会经济方面转移,将国防和军队建设
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和青岛上合峰会后视察山东时,都要求我省扛起农业大省的责任,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赋予我们重大责任、重大使命。要打造好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首先要解决好“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关键是要把各类涉农资金整合起来,握指成拳形成支持乡村振兴的资金合力。D市作为一个能源型城市,正处
《香蜜沉沉烬如霜》《延禧攻略》等言情剧的热播,掀起了全网关于女性向作品的热烈讨论,《镇魂》《陈情令》《山河令》等耽改剧的爆红也引起影视市场对耽美作品的关注,其女性向网络文学原著也收获了更多的读者。更多人开始在手机APP上阅读网文,更多读者也开始参与到同人创作中。2018年,主打“免费阅读正版网文”的移动阅读APP兴起,对付费阅读市场形成冲击,女性向网文市场同样面临着新挑战。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提出地理与人类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地理教育能够帮助人类正确认识我们所处的世界,解决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地理教育对现代公民来说是必须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高中地理教育要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要提升学生地理科学方面的品格和能力,也要形成关注地方、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