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因素对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tianlin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已不容小觑。各国企业在竞争国际市场的同时,已越来越多的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此起彼伏的环境壁垒更是将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直接放在国际贸易进出口的明面上。企业为了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或者保持其原先的地位,主动将环境因素纳入企业竞争力之中,使得环境越来越成为企业国际竞争中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甚至有可能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中国制造”在过去的三十年间以无可比拟的低成本优势打入国际市场,使得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具有先天的竞争优势。但是,这种仅靠廉价劳动力带来的竞争优势并不能长久。中国经济在经历了三十年的快速增长,旧的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面对来自印度等其他国家的冲击,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前景急需转变。而中国经济发展至今,环境问题已日趋严重,在资源压力、环境压力和增长压力这三重压力下,要想使得中国企业真正自主的走出国门,立足世界,就必须顺应这种环境趋势,重视并利用环境因素来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帮助中国企业做大做强。  针对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各国学者皆有论证。在经济学上,经典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表明,环境污染将会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先增后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状态时,环境与经济增长的矛盾便可以解开,但是谁也不知道这个“矛盾点”什么时候到来;另外国际贸易中“污染天堂”的假说告诉我们若继续放任环境污染,不对环境施以严格的管制,更多污染密集型的企业将会进入我国,导致我国环境更为恶劣,进而导致恶性循环。基于此,各国纷纷推出环境规制来抵制环境污染。  环境规制最终怎样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问题,国际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在参考众多学者文献的基础,首先在环境管制的角度讨论环境污染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尽管传统的理论认为,强的环境管制会对企业的竞争力形成负面影响,但是“波特假说”表明,对于环境污染而带来的环境管制对于企业来说,并不是一味的坏处,其中“强波特假说”告诉我们环境管制将诱发企业的创新活动,生产成本反而会因此下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而上升;其次在企业宏观方面,就企业产品环境竞争力角度,主动将环境因素纳入管理的企业将会在国际贸易中拥有绿色通道,增加其进入一国的机会,减少中间成本,提高竞争力,同时其良好的社会环保形象也会慢慢形成品牌优势,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观念。最后,在微观方面,正如Graffzivinetal.(2012)在其著作The Impact of Pollution on Worker Productivity(withMatthew Neidell)里所说,环境污染可以在不影响劳动供给的前提下对劳动生产率产生显著的影响。  2015年,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回落,中国经济开始进入新常态,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要坚定不移的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的市场与资源,实现转型升级发展。本文不同于将环境污染作为经济发展的副产品,而是运用厂商最优生产模型,通过环境污染对多厂商成本的影响来讨论环境污染直接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并采用中国1998-201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对环境规制政策的制定和中国经济转型,以及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有着重要的补充和现实参考价值。  在中国环境污染的大背景下,通过了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在原有多种环境理论的基础上,主要从环境竞争力的角度归纳分析环境污染对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同时,在借鉴杨俊、盛鹏飞(2013)对环境污染与劳动生产率的研究基础之上,选取工业“三废”作为环境污染衡量指标。在考察中国工业企业“三废”污染现状,及目前的工业“三废”治理情况,运用面板计量分析模型来分析环境污染对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在最后的实证分析中,通过对环境污染变量即人均废水排放量、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及人均固体废物产生量等逐步回归可以看出,人均废水排放量、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及人均固体废物产生量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显著,其中,人均废水排放量、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均对劳动生产率当期产生负的效应,人均废水排放量、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增加将会导致企业劳动效率的损失,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最后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为环境规制政策、经济发展转型和企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对应的对策建议。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后,我国沿海居民收入有了很大的增加,但是由于近年来海洋渔业资源受到工业污染严重及过度开发的双重破坏而急剧减少,沿海居民的捕捞收入和旅游收入大大减少,成为一个
西固炼化基地是西北地区最大的石油化工生产基地,在带动区域经济腾飞的同时,也随之产生了显著的大气环境问题.收集该区域2005年、2008年、2012年和2014年的大气现状监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