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据我国流行病学调查,在所有自然死亡的人数中,猝死约占10%或更多,其中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占猝死总人数的50%~60%,位居猝死发生率之首。常见的SCD的原因包括急性心肌缺血,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等。目前在SCD法医学鉴定中主要依靠病理形态学诊断,缺乏论证上述诊断正确性的客观技术手段。此外,心源性猝死往往需要与非心源性病因导致的心脏病变(病态)相鉴别。近年来,死后生化学检测及定量mRNA分析等手段被用来检测早期心肌缺血、坏死,心脏功能障碍,为SCD心脏病变(病态)的探讨提供了可能性,也为法医病理学者在鉴别诊断SCD与其他死因所致的心脏病变(病态)提供客观依据。有研究表明,生化学指标如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及N末端BNP前体(NT-proBNP)在SCD的法医学鉴定中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为SCD的鉴别及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而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也发现,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在不同原因所致SCD的心肌组织中有不同的表达变化规律。因此寻找客观性、特异性强的生化学检测指标及分子生物学指标来探讨SCD相应心脏病变(病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生化学检测方法观察SCD死者心包液中cTnI、CK-MB及NT-proBNP的表达规律,并且应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方法检测HIF-1α、VEGF-A以及BNP mRNA在SCD死者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规律,以期为SCD的法医病理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并阐释不同原因所致SCD的死亡机制。研究方法:本研究实验标本为中国医科大学法医司法鉴定中心自2007年至2017年的82例(男/女:71/11)尸体解剖案例,所选实验标本均为生存时间<30min、死后经过时间<72小时或死后早期(24小时以内)进行低温冷冻保存(冷冻时间<2周)的法医病理学鉴定解剖案例。案例的死因与本课题组前期研究选取标准一致,均是经过系统的尸体解剖、组织学检查、酒精检验、常规毒物筛查的基础之上做出的诊断,剔除与死因无关的其他疾病或损伤的案例。应用生化学方法检测不同原因SCD死者心包液中cTnI、CK-MB、NT-proBNP浓度的表达变化规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HC)、qRT-PCR技术探究不同原因所致SCD心肌组织中HIF-1α、VEGF-A及BNP的表达变化规律。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PRISM 6.0软件进行非参数检验分析,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生化学检测结果显示,心肌梗死组中cTnI浓度较对照组表达高,部分案例心包液CK-MB、NT-proBNP浓度较对照组水平表达高;急性心肌缺血组中CK-MB浓度较对照组表达高,部分案例NT-proBNP浓度较对照组水平表达高;心肌病&其它组中NT-proBNP浓度较对照组表达高。2、IHC结果显示,各组IHC染色均可见到cTnI、CK-MB、BNP、HIF-1α、VEGF-A的弥漫表达情况,而空白对照(PBS代替抗体)未见阳性表达,但不同原因所致SCD死者心肌组织中cTnI、CK-MB、BNP、HIF-1α、VEGF-A的表达并无明显差异。3、qRT-PCR技术检测结果显示,IHD组中68.3%死者心肌组织中HIF-1α、VEGF-A mRNA较对照组水平表达高,其中90%的死者以左心缺血或全心缺血表现,同时72.1%死者伴随心肌组织BNP mRNA较对照组水平表达高,即伴随有左心衰竭或全心衰竭的表现;心肌病&其它组中有90.9%死者心肌组织BNP mRNA较对照组水平表达较高,均为左心衰竭或全心衰竭表现;63.6%死者心肌组织HIF-1α、VEGF-A mRNA较对照组水平表达高,均为左心缺血或全心缺血表现。结论:1、生化学指标cTnI、CK-MB及NT-proBNP在心源性猝死的法医学鉴定中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2、分子生物学指标HIF-1α、VEGF-A及BNP联合生化学指标可以解释不同原因所致心源性猝死的死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