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洋浮游动物作为食物链和食物网底层营养级到高层营养级之间的中间环节,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传递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昼夜垂直迁移现象和随之的昼夜摄食节律对于不同水层中能量和物质的迁移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浮游动物的摄食行为可能是限制浮游植物种群生物量最直接,也是被普遍认为的生物因素。浮游动物的捕食不仅有种间区别,同一类群浮游动物不同发育阶段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也不一样,其对赤潮藻的下行控制效应是近年来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对2013~2014年度大亚湾四个季节浮游动物的季节分布规律及其种类组成进行了现场调查。大亚湾浮游动物生物量最高值出现在春夏两季,秋冬两季相对较低;春季是枝角类生物量出现的高峰期,且与桡足类数量相当,以肥胖三角溞为优势种;湾内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生物量相对较高,湾外海域生物量相对较低,大亚湾整体生产力水平有所增加。大亚湾海域周围环境的改变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空间、季节的变化产生着显著的影响。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趋势发生了改变,季节性的变化幅度也有所增加,一年内高峰期的出现时间向春季有明显的推移。我们进一步对2014年秋季大亚湾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分层及其浮游动物优势种的昼夜垂直迁移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亚湾海域调查站位各水层叶绿素a含量的昼夜变化趋势相同,均呈现清晨和傍晚下降,中午上升的趋势,但硅藻叶绿素a的昼夜变化规律不同于整体叶绿素a的变化,受浮游动物摄食的影响较大。不同浮游动物在不同水层和时间点的优势度有所差异,分布有一定的昼夜变化规律。不同优势种浮游动物的摄食浮游植物组成不同,但整体上对硅藻的摄食占比最大,表层、中层和底层硅藻占比分别为46%、41%、67%。不同优势种的昼夜垂直迁移规律也不一样,差异较大,有的种类昼夜进行两次垂直迁移,有的进行一次,有的昼夜垂直迁移行为不显著,也有的种类昼夜垂直迁移规律不明显。本研究调查站位浮游动物的垂直迁移受到温度和盐度的影响不大,主要和浮游植物的密度分布有关,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迁移现象是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生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桡足类对抑食金球藻摄食的实验结果表明,中型浮游动物火腿伪镖水蚤对抑食金球藻中国株的摄食率与饵料浓度呈现出Michaelis-Menten曲线函数的关系,其桡足幼体和成体对其表现出了较强的避食行为,但无节幼体的避食能力相对较弱。摄食抑食金球藻中国株的桡足类因无法获得足够的营养而难以正常生长和发育。但是桡足类无节幼体仍对抑食金球藻产生摄食压力,会对褐潮爆发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桡足幼体和成体在褐潮爆发期间同样对抑食金球藻有一定的摄食压力存在,从而在褐潮末期对抑食金球藻的摄食可以加速褐潮的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