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 Lewis曾说过“隐喻是诗歌的生命,是诗人的主要文本和荣耀。没有隐喻,也就没有诗歌。”作为诗歌中的重要流派,象征派诗歌中就大量的存在着各种隐喻。这些隐喻具备诗性隐喻的一些典型的特征,值得重视。然而,之前对诗性隐喻特性的研究多从语言学角度切入,忽视了语言哲学视角,缺乏跨学科性。本论文从跨学科视角切入,对诗性隐喻的特点和其在象征派诗歌中存在的哲学基础进行探究。本文以象征派诗歌的先锋人物波德莱尔的代表作——诗集《恶之花》为研究对象,依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和语言哲学的相关的论述为理论基石和研究视角,对诗性隐喻的特征(具象性、超验性、情感性、交感性、象征性)进行认知和哲学解读,并揭示其内在的相互关系;从波德莱尔创造的理论和实践以及语言哲学的相关的哲学思考出发,作者探究象征派诗歌诗性隐喻具备以上五个特性的哲学基础。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这和象征派诗歌的主张,即用有声有色的具体物象来暗示诗人抽象的内心世界不谋而合。所以在论述象征派诗歌中诗性隐喻及其特征时,概念隐喻理论的运用是恰当的。除了概念隐喻理论外,本论文还运用了耿占春、卡西尔、维柯、孔多赛、塞尔、莱柯夫和约翰森等人的认知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理论,论述诗性隐喻的典型特性及其哲学基础。本研究以象征派诗集《恶之花》为研究对象。《恶之花》这篇诗集共有129首诗,其中多描写的是“恶”、“时间”、“美”、“死亡”、“偶然”、“愤怒”、“仇恨”等抽象的概念,并大量的运用了隐喻,是研究诗性隐喻典型特征及其哲学基础的好的素材。本文运用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作者首先提出来了假设:象征派诗歌中的诗性隐喻具有具象性、超验性、情感性、交感性、象征性的典型特征;然后结合语言哲学的相关论述和概念隐喻理论,以《恶之花》中诗性隐喻为研究对象,论证了上述假设的正确性;最后,得出结论,象征派诗歌中的诗性隐喻具有具象性、超验性、情感性、交感性、象征性的典型特征,而且,是象征派诗人“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哲学思想决定了这些特征。本文采用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借助于概念隐喻理论和语言哲学思想,以象征派诗集《恶之花》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象征派诗歌确实具有具象性、超验性、情感性、交感性和象征性,并在《恶之花》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且,这五个特性是一个相互统一的整体。之所以象征派诗歌具有这五个特性是由象征派诗人“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哲学思想所决定的。希望本研究有助于阐释象征派诗歌中诗性隐喻的典型特征,并通过研究象征派诗歌的哲学基础,解读出这些典型特征存在的根本原因,使我们对象征派诗歌中诗性隐喻的典型特征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作者还希望这一成果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其他诗歌派别中诗性隐喻的特征;有助于丰富当前认知语言学隐喻研究的成果;并激发更多的学者投入相关的课题的深层次研究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