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变革的价值取向——从外控管理到校本管理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w962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把“学校变革的价值取向”置身于目前中国社会转型期这一大背景下。社会形态的变化对学校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从外因的角度来讲,社会转型是学校管理体制变革的沃土,为其提供了环境因素和诱导性条件;新的信息管理理念不断涌入,为变革提供了思想层面上的支持。从内因的角度来讲,学校行为主体思想、行为等层面的动荡,促使着变革从潜在变为现实;传统的学校管理体制显现出的滞后性,则成为了变革要解决的现实矛盾和问题。 本研究在对“外控管理”和“校本管理”进行系统概述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学校管理体制本身的实际情况,试图得出以下两个结论和一个主张: 结论一,校本管理是学校变革的必然选择。我国现行的学校管理体制具有如下特点:在制度环境层面上,学校管理体制运行在一种以强调政府的作用为基础的行政约束的制度环境之中;从体制特点来讲:主要表现为主管部门的集中控制和被管理下属的被动服从;从管理特点来看:是一种注重外在控制管理,忽视“自我”的管理模式。因此,这种管理体系是一种典型的外控管理。校本管理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则具有弥补外控管理缺陷的显著优势。因此,在进行管理创新时应该注重校本管理。 结论二,外控管理有其存在的空间。校本管理的存在并不排斥外控管理的存在,在管理实践中,政府控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定位政府在学校管理中的角色。 主张建立在政府间接管理下的校本管理。笔者就如何建立一种在政府间接管理下的校本管理体制提出以下三个建议:一、应该建立政府和学校之间的改革共识;二、需要对校本管理中的几对关系的进行思考;三、应该构建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控制走向发展、由独立走向合作、由反对话走向民主对话的学校变革的框架图景。
其他文献
有关运算的研究自其产生之日起就存在一个“运算”与“语言”的关系问题。如今,考察语言在执行计算过程中的作用已成为认知研究的热点。Dehaene等人从行为实验和脑成像研究的
刻板印象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Lippman早在提出刻板印象概念时,就指出刻板印象是间接获得的具有简单性和不正确性,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