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计算机辅助热塑膜定位系统进行骨盆骶髂关节螺钉置入研究,评估该系统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方法:一、材料与分组实验组在热塑膜系统辅助下对尸体骨盆进行骶髂关节螺钉置入,每侧经骶髂关节置入骶1椎体一枚螺钉,共10枚空心钉。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在C型臂透视下对尸体骨盆进行骶髂关节螺钉置入,螺钉数量及位置同实验组。二、实验用具成年男性防腐尸体标本10具,年龄25-70岁,均经福尔马林固定,无明显骨盆病变及畸形,自腰3、4椎间至股骨中段截断,共20侧骶髂关节。(河北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热塑膜系统(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放疗科提供)、C型臂透视机、透X线的手术台、瞄准器(自制)、空心钉器械、计时器、测量尺、标记笔。三、操作步骤:实验组:尸体骨盆俯卧位置于定位系统的底板上,将热塑膜置于65℃水箱中加热,待热塑膜变软后覆盖于骨盆上,使之尽量贴敷于骨盆表面,热塑膜两侧固定于底板上,待热塑膜温度下降变硬后对此位置进行标记。将三者置于CT检查台上,应用三维激光定位仪在骨盆上确定一个与CT扫描方向一致的平面,在此平面上选择非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用铅粒标记,作为影像学的标记平面。行CT扫描,将CT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于治疗计划软件上形成三维图像,由同一名有骶髂螺钉置入经验的医师于三维图像上选择最佳进钉方向、进针深度和螺钉最终到达骶骨的位置,由计划系统精确计算进钉路线、螺钉长度和螺钉尖端到进针点的距离,将出钉方向延长在热塑膜上确定虚拟出钉点。通过标记平面对入钉点和虚拟出钉点进行空间定位,然后将得到的数据用三维激光定位仪定位到热塑膜上并标记。将螺钉尖端到入针点长度与瞄准器套筒长度相加的总和用记号笔标记在导针上。为模拟真实手术过程,术前先将骨盆取出后再放回,用热塑膜固定后,用CT在标记铅点平面进行一层扫描,比较是否与术前计划时扫描平面吻合,此过程称为“复位”,应用热塑膜的一次复位成功率>90%。复位成功后,调节定位瞄准器两端刚好在热塑膜上的进钉点与虚拟出钉点位置上,沿瞄准器给出的钉道钻入2.5mm导针,至标记好的深度后用空心钻扩孔,沿导针拧入7.3mm半螺纹松质骨空心钉,取出导针。对骨盆进行目测、CR和CT检查。对照组:10具尸体,模拟经皮骶髂螺钉固定的手术操作。手术前,以骨盆前后位、出口位、入口位X线片了解骨盆的大体形态。尸体取标准俯卧位于手术台,C形臂X线透视机以骨盆前后位投照确定S1椎体,于合适位置进针点位于髂后下棘前方(24. 6±2. 9)mm ,坐骨大切迹上方(41. 8±3. 4) mm。透视监测下电钻钻孔置入导引针,更换空心钻头顺导引针钻孔后,植入一枚骶髂螺钉,螺钉不超过后正中线。螺钉植入后,C形臂X线透视机以骨盆前后位、出口位、入口位投照了解螺钉植钉位置,确定有无螺钉穿入骶管、骶孔,有无穿破S1椎体及S1椎弓根。结果:一、实验组在计算机辅助导航热塑膜定位下,术中不需要透视,置入一枚导针,平均操作时间为29.6秒(15.4-55.7秒)。目测螺钉位置,10枚空心钉均未穿出骨皮质,未累及上椎板、前皮质、骶神经孔和椎管。CR显示骨盆入口位、前后位和出口位图像,所有螺钉置入位置满意。二、对照组在透视控制下徒手操作,置入一枚导针的平均透视次数是29.8次(19.0-43.0次),平均透视累时间为21.6秒(12.0-30.0秒),平均操作时间为413.6秒(243.0-589.0秒)。目测螺钉位置,10枚骶髂关节螺钉中,一枚螺钉穿出前方皮质(10%)。结论:通过本实验研究,计算机辅助热塑膜定位系统优点在于:①为骶髂螺钉置入提供了精准的空间定位和准确的路径导航。②术前做好计划,导针的准确置入在几秒之内完成节省了时间,的节省了手术操作时间。③能使患者和医生避免术中的反复X线暴露。④真正做到微创,可减少出血、保护软组织和降低术后感染率,缩短了手术时间而降低麻醉意外发生率。目前本系统尚不完善,手术需要在CT室进行;消毒隔离与手术室环境配合方面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实验解决;需要进一步优化系统设计,规范操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