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运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的患者右心室功能,并探讨对右心室各节段心肌功能的影响。材料和方法:(1)观察组: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肾病内科透析室进行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的终末期肾病患者,共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35-55岁,平均年龄(44.36±7.15)岁。纳入标准为原发病为肾脏疾病,包括糖尿病肾病28例、高血压肾病12例、肾小球肾炎15,多囊肾3例引起的慢性肾功能衰竭。行规律性的血液透析,患者均采用碳酸氢盐透析液进行普通血液透析,透析频率一周3次,每次4个小时。抗凝剂为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钙。所有患者均使用桡动静脉瘘,在血液透析完成后1-2小时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记录每位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肾病的病因以及透析时间、肌酐、尿素氮、血红蛋白。采用Simpson法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50%,右室射血分数(RVEF)>35%。所有的实验室数据均在患者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同一周内完成。观察组根据肺动脉收缩压(Pulmonary arterial systolic hypertension,PASP)≥35mm Hg和<35mm Hg分为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组,共28例和非PH组,共32例。正常对照组:选取同期门诊体检的性别、年龄、体重相匹配的20名健康受试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35-55岁,平均(43.40±4.99)岁。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排除右心系统的疾病:包括右心起搏器安装术后、右室流出道梗阻、右室心肌梗死以及右心衰竭、肺动脉瓣狭窄及三尖瓣器质性病变;导致肺动脉高压相关性疾病:包括慢性血栓栓塞性疾病、间质性肺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结缔组织病;排除原发性心脏病、胸廓畸形及超声图像质量差者。所有受试者均于静息状态下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获得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及心尖四腔心切面。测量常规参数包括: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室间隔(IVSd)、左室后壁厚度(LVPWd)、右室舒张末期面积(RVEDV)、右室收缩末期面积(RVESV),得出右室面积变化比(RVFAC),在M型超声下测量三尖瓣收缩期位移(TAPSE),在TDI图像上测量收缩期峰值速度(Sm)、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m)、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m)。并计算射血时间(ET),等容舒张时间(IVRT)和等容收缩时间(IVCT),得出右室心肌做功指数(MPI),简称Tei指数。该所有参数的最终值被记录为三个心动周期测量的平均值。使用QLAB9.0软件CMQ程序后进行脱机分析。测量并记录游离壁各节段心肌应变(S)、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舒张早期峰值应变率(SRe)、舒张晚期峰值应变率(SRa)。结果:(1)非PH组、PH组与正常对照组性别、年龄、心率、体质指数(BMI)、干体重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非PH组、PH组收缩压、舒张压、血肌酐、尿素氮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H组与非PH组相比,PASP增加,血红蛋白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非PH组、PH组LVIDd、LVIDs、IVSd、LVPWd、RVIDd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VFAC在非PH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RVFAC在PH组较对照组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TDI在对照组、非PH组、PH组依次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I在非PH组与对照组及PH组差异不明显,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MPI在PH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非PH组与正常组相比,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中间段的S、SRs、SRe、SRa均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SRs在PH组与非PH组比较,减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尖段在三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在心室射血分数在正常范围内时,斑点追踪发现右心室基底段、中间段心肌纵向应变及应变率出现下降。2.斑点追踪技术可以用于评价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的患者右心室的功能受损。3.斑点追踪技术优于二维超声在早期未出现肺动脉高压时,检测到右心室局部心肌的功能下降,为患者及时开始适当的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