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中厂”是现代化教学中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现代工厂被引进学校,学校的教学活动也融入到现代工厂的经营环境中,形成“产、学、研”一体化。近几年国家加强了对高职院校的建设,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改进,尤其是国家启动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以来,“校中厂”的建设越来越受到政府及学校的重视,并得到了快速发展。“校中厂”非常好的体现了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统一,也对学生与实际工作“零”对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校中厂”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物质保障和必要条件。“校中厂”是深化校企合作的一种新方式,是对校企合作教育的创新。无论是校园中建工厂,还是工厂搬进校园,顾名思义都统称为“校中厂”。很显然的问题就是校方愿意建设:提供地、提供厂房,企业愿意搬、投入生产线设备。单凭这些是不够的,还要建立一些保障学校及企业利益、维护学生权益的政策和措施。只有这样,这种校企合作的模式才能科学安全高效地运作在法制的轨道下。不能因为学院的“校中厂”建设项目较多优势的存在而忽视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会出现的一些风险。“校中厂”是可以实现生产和教学实用功能于一身的实训、生产基地,它由学校提供场地,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由企业提供生产设备,技术人员,并根据需要整合学院现有资源,能按照生产企业的要求组织生产和开展教学活动[1]。学校引入“校中厂”的目标是满足相关专业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是企业建“校中厂”的目的。企业因为享受了学校提供的优越条件和资源,会积极与学校配合在教学实践等方面提供服务。然而,企业毕竟重生产,往往会因为赶产量、工位少、学生的安全责任等原因来减少安排学生实训的人数,缩短学生实习时间。“校中厂”是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资源以及环境的深度整合,他们的需求出发点不一致,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校中厂”建设具有一定的风险。本文通过查阅文献、理论分析及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着重研究职业院校“校中厂”建设的风险控制理论,得出A职业院“校中厂”建设过程中资金筹措、运营管理等方面的风险因素,发现A职业院校“校中厂”建设中存在的症结,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