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隐性知识协同绩效评价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来源 :南京邮电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0p5c115f6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创新逐步从传统的独立、分散模式演变为多主体协同发展模式。为汇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行业产业力量,促进我国创新能力的综合提升,我国正式启动“2011计划”即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计划。在高校协同创新中心运行中,各主体实现人才与信息的互动,其本质是隐性知识的传播与协同,最终形成创新突破。隐性知识协同是实现协同创新的有效途径,是主体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保证。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隐性知识协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设计隐性知识协同绩效评价方案,对指导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创新实践有实际意义。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行模式与结构特征进行系统分析,从环境因素、组织因素及能力因素三个方面研究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隐性知识协同的关键影响因素,探讨各因素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隐性知识协同的影响作用。以无标度网络为基础,提出隐性知识协同模型的基本假设,对隐性知识系统规则进行设计并构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隐性知识协同动态模型,通过模拟仿真验证各要素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隐性知识协同绩效的影响效果。⑵从外部与内部两个角度探索高校协同创新中心运行中机构间及成员间的协同关系,识别隐性知识协同的成果产出,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隐性知识协同绩效衡量指标,构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隐性知识协同绩效评价体系。⑶运用构建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隐性知识协同绩效评价指标,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对江苏省首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进行实证分析与综合评价。通过搜集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隐性知识协同成果产出数据,对江苏省高校协同中心隐性知识协同绩效进行定量化分析,根据指标选择对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隐性知识协同绩效进行排名。
其他文献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够促使其阶段性成长任务的优质完成,助推其身心的健康成长、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全面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此来完成高中化学课程教学目标.根据这一要求,教师在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中要构建以“问题为中心”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快速增长阶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但推动这个奇迹发生的却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为改
在新一轮中学课程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实施的今天,“问题导学”教学被认为是培养与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最有效方式.为了切实提高“问题导学
数学思想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高级形式,更是新课程标准培养的重要目标.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内容进行有效提炼学科精髓,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桥梁,是学生
在物理实验中有许多物理特征、过程和物理量要想直接观察和测量很困难,这时往往把所需观测的变量换成其他间接的可观察和测量的变量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就是等效法,等效替代法是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等效是指不同的物理现象、模型、过程等在物理意义、作用效果或物理规律方面是相同的,教师在概念教学、实验教学、习题教学的过程中常用此法。
摘要:通过从教材中挖掘物理阅读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有意渗透物理科技新知识等方法,努力构建良好的课外科技阅读环境;通过上好物理科技公开课、设立课外科技阅读系列讲座、定期进行科技小论文评选等措施,努力探索合适的课外科技阅读模式,  关键词:高中物理;科技阅读;方法措施  研究表明,高中阶段学生物理科技课外阅读的现状并不乐观,这为我们研究学生学习物理的动机、方法,特别是培养学生研究型学习能力提出了严峻的
化学是高中体系中的重要科目,这一科目的理论性很强,学习内容比较抽象,导致很多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厌烦的情绪,难以培养足够的兴趣来促进学习的进步.为此,教师要从学生的作业
由递推关系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是解决数列问题时经常要遇见的,解决这类问题的主要指导思想是向特殊数列转化,利用特殊数列(主要是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性质求数列的通项公式,下面总结一些高考要求中常见的一些类型,供学生复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