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率循环试验中芯片温度分布特性的测量方法研究

来源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risekar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功率半导体器件是各类电力电子装备的核心器件,实现了电气化系统的高效率运转。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电力电子行业对功率半导体器件可靠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功率循环测试可以通过模拟器件实际应用的结温波动过程,通过一定程度的加速老化以提前暴露器件封装的薄弱点,被认为是考核功率半导体器件封装可靠性最重要的测试。在功率循环试验中,结温是非常重要的状态变量,结温的准确测量对于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现代功率器件朝着高电压等级和高功率密度的方向不断发展,芯片中的温度分布也越来越不均匀,呈现出明显的横向温度梯度和纵向温度梯度,对功率器件可靠性提出了严峻挑战,也为可靠性研究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相比单一数值的平均结温,获得芯片温度分布特性可以为功率器件可靠性分析提供更多的信息。因此,本文将从场论分析的角度来表征芯片的热学特性,在功率循环试验中开展芯片温度分布特性的实验测量方法研究,为发展新的可靠性分析理论以及建立物理寿命模型奠定量测基础。首先,研究了高压大功率器件的温度系数校准方法,为后续应用温敏电参数法进行结温测量奠定了基础。校准数据采集方面,理论分析了温度系数校准曲线出现非线性的不同影响因素,揭示了高压器件基区电阻导致校准曲线在高温区出现非线性的机制,提出了全温度范围内采集并进行多项式拟合的新型方法。校准装置方面,提出了热传导替代热对流、分布式热源替代集中式热源的解决思路,设计了一种基于电磁加热方式的恒温装置,相比传统恒温箱和电阻加热板,极大的提高了校准效率和精度,降低了校准成本和难度;特别地,结合双面散热型器件的封装结构特点,设计了双面加热方式的恒温装置,通过有限元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其次,研究了功率循环试验中的不同温敏电参数法的实现方法及其物理意义表征,提出了 IGBT芯片纵向温度梯度测量的组合电参数法。提出了小电流下PN结压降法和阈值电压法在不同功率器件进行结温测量的实现方法,包括二极管、IGBT和MOSFET,不同于二极管和IGBT的单一导通模式,MOSFET拥有三种导通模式,不同模式下的结温测量电路和控制方式也不同。基于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揭示了 VCE(T)法和Vth(T)法测得结温在纵向温度分布上的物理意义,前者主要反映集电极侧PN结处的温度信息,近似为集电极表面的温度信息,后者主要反映发射极侧沟道区的温度信息,近似为发射极表面的温度信息,并结合两种方法提出了 IGBT芯片纵向温度梯度的电学测量方法。然后,研究了不同温度分布下VCE(T)法测得虚拟结温和芯片平均温度的差异特征,揭示了虚拟结温对芯片横向温度分布上的平均机制。利用单芯片表面温度分布的强对称性,提出了一种可以去除键合线影响的芯片表面平均温度提取方法,相比传统积分方法,提高了红外热成像法提取芯片表面平均温度的效率和精度。建立了考虑温度分布特性的二极管并联模型,提出了可在电路仿真软件中实现对虚拟结温的仿真的“电路仿真法”;进一步地,提出了可更好与有限元仿真软件相结合的“数值计算法”,克服了“电路仿真法”难以兼容仿真精度和仿真难度的难题,实现了快速计算不同温度分布状态下的虚拟结温。通过实验测量和仿真计算对比了不同温度分布下虚拟结温和芯片平均温度的差异,结果表明了任何情况下VCE(T)法测得虚拟结温都高于芯片表面平均温度,并发现了两者偏差本质上是和温度梯度呈现正相关。计算了不同测量电流下的虚拟结温,打破了虚拟结温是一个定值的传统认知,确定了其随测量电流的减小而增大的特性,基于测量电流分布计算结果解释了其物理原因,同时揭示了虚拟结温的平均机制,并设计了等效实验对结论进行了充分论证。最后,研究了基于VCE(T)法的芯片横向温度分布特性测量方法,包括单芯片上和多芯片之间的温度分布,并以此视角分析了器件的热学特性。利用同一温度分布下不同测量电流测得的虚拟结温不同的特性,提出了用于单芯片上温度分布测量的多电流VCE(T)法,制定了合理的测量电流注入策略,保证了注入时刻温度分布的等效性,通过轮流注入不同测量电流下进行虚拟结温测量,然后构建非线性方程组进行数值求解即可完成。为了减少求解变量的维度,引入了温度分布函数来表征单芯片温度分布,极大的降低了测量难度和提高了求解精度。应用时序VCE(T)法完成了多芯片压接型IGBT器件的温度分布测量,结果表明了边缘芯片的结温比中心芯片高,预测了压接型IGBT器件的结到壳热阻与负载电流有关,提出了双面散热条件下同时测量两侧结到壳热阻值的测量方法,证实了预测结果,并建立了热力双向耦合有限元模型揭示了器件电极变形翘曲导致内部热流路径的变化是这一现象的影响机制。
其他文献
近年来,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满足各地的电力能源需求,减少环境污染,推进能源转型,为最终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我国建设了多条超远程、跨省市的特高压输电线路。与一般工程项目相比,由于特高压工程输变电工程是电压等级最高级别的(1000千伏交流电或800千伏直流电)的超大型工程项目,单项工程投资多在百亿元以上,对工程设备的建造和安装质量要求极高。在其建设过程中,可能还
电力电子变压器是实现未来能源网络柔性互联、灵活转换与优化调度的关键装备,其绝缘材料的介电性能直接影响了装备向高电压等级、大容量和紧凑型发展。与传统交直流电力装备相比,电力电子变压器绝缘承受高重复频率、高幅值类正弦、方波波形的特殊电应力作用,并进一步引起绝缘介电损耗与温升现象,运行环境较为恶劣。特别地,聚酰亚胺包覆绝缘直接承受变压器金属绕组侧的特殊电热耦合应力,其介电性能直接决定了装备绝缘系统的实际
中国风电已经进入平价上网、竞价上网新阶段,延长风电机组服役寿命是降低风电场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的重要方法。疲劳损伤评估技术可以精准确定风电机组重要部件的剩余服役时间,为风电场延寿决策及技改升级提供关键依据;状态诊断技术可以提前识别风电机组关键部件的运行状态,能够为消除异常运行工况提供数据支撑,延长风电机组服役寿命。因此,本文围绕风电机组疲劳损伤评估及叶片结冰状态诊断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包括:1.揭示了
燃煤电厂烟气中低分压CO2的高效低能耗捕集,对推动中国CCUS技术进步、如期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有机胺吸收工艺是最为成熟、最适合烟气中CO2捕集的方法之一,但已商业运行的乙醇胺(MEA)等水基吸收工艺,在国内燃煤电厂低分压CO2捕集示范运行的效果并未令人满意,溶剂水在富液再生和贫液冷却过程损耗的大量无用功,导致总体能耗居高不下,严重制约了技术的推广和运用。与水基吸收工艺相比
能源电力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实现能源绿色转型,需推动清洁能源发电。风力发电因其可再生、清洁、成本低和环境效益好等特点,已经成为我国新能源发电系统中重要的发电形式,其控制系统设计在风电场经济安全有效运行中具有关键作用。风力发电系统是复杂的多变量、多约束、多目标非线性系统,因为风场风速的间歇性、随机性、波动性等特点,易造成设备的疲劳负荷加大,继而对风电机组的经济安全控制提出了巨大
铁硅基软磁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饱和磁化强度、低的高频磁损耗和良好的直流偏置能力等优势,用其制作的功率电感磁芯,可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储能电站、光伏逆变器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为满足电力电子装备的高频化、高效化和节能化,针对无机绝缘包覆铁硅基软磁复合材料的磁性能和高频磁损耗难以兼顾的难题,本论文通过逐步兼容调控铁硅基软磁复合材料中包覆层的均匀性、本征绝缘性和磁稀释性,利用高温原位反应实现多种低电阻金属氧
传统气体绝缘输变电装备大规模使用的SF6气体具有强温室效应,研究SF6替代气体需求迫切。环保型绝缘气体C3F7CN因其优异的性能已开始在交流气体绝缘输电线路(GIL)中尝试工程应用。而对于直流GIL,盆式绝缘子表面电荷的积聚会使得绝缘子沿面闪络电压显著下降,是其研发的瓶颈。环保型绝缘气体C3F7CN应用于直流GIL后,气固界面电荷特性和形成机制不明。为此,本文研究了C3F7CN气体中的绝缘子表面电
在反应堆安全分析中,需要使用系统分析程序来预测事故工况下反应堆系统的堆芯功率、燃料元件温度、冷却剂温度与压力等关键参数随时间的瞬态变化。早期的系统分析程序所使用的点堆动力学模型无法对堆芯功率(中子通量密度)的三维空间分布进行准确描述,对于大型商用堆来说,在模拟弹棒事故、组件堵流等局部扰动较大的工况时,点堆动力学模型的计算结果往往会与真实情况偏差较大。因此,需要以三维时-空中子动力学模型替代点堆动力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手段,对地铁地下结构横截面简化抗震设计方法和地震反应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参照强制边界位移法加载模型,自行研制了新型岩土工程静力推覆加载装置,基于该加载装置开展了土-地下结构体系水平单向推覆试验,并给出了静力计算时土体侧边位移施加形式的建议,结合地下结构有限元数值分析,对本文建议的方法进行了验证,同时对大开车站的地震坍塌现象进行了模拟。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
能源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保证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能源消费量的攀升和以化石能源为主的消费结构,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另外,能源生产过程和水资源紧密相关,水资源短缺将限制能源供应,从而增加能源短缺风险。能源系统是一个涉及多要素、多过程、多环节与多用户的复杂巨系统,具有多重不确定性特征。因此,亟需开发强健的不确定性分析方法,构建能源系统规划模型,解析能源、经济、环境和水资源之间的互动效应,制定科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