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汤亭亭(1940-)是美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华裔作家之一,她关注过去和历史对美国华裔的影响。问世于1980年的《中国佬》是汤亭亭的第二部力作,讲述了四代华裔男性移民在美国的奋斗历史。本文基于保罗·康纳顿的社会记忆理论、扬·阿斯曼的交往记忆及文化记忆理论,通过分析作者家族四代移民不同的记忆,探寻美国华裔的身份建构历程。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简要介绍汤亭亭的生平及《中国佬》,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社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汤亭亭(1940-)是美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华裔作家之一,她关注过去和历史对美国华裔的影响。问世于1980年的《中国佬》是汤亭亭的第二部力作,讲述了四代华裔男性移民在美国的奋斗历史。本文基于保罗·康纳顿的社会记忆理论、扬·阿斯曼的交往记忆及文化记忆理论,通过分析作者家族四代移民不同的记忆,探寻美国华裔的身份建构历程。
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简要介绍汤亭亭的生平及《中国佬》,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社会记忆、交往记忆及文化记忆等理论,提出本文主旨。第二章以康纳顿的“社会记忆”为依据,详细剖析了第一代美国华裔主体性身份建构的普遍经历,即从在“组织忘却”中被压制导致主体性身份危机到通过再现社会记忆的真相来实现主体性身份建构。第三章以阿斯曼的“交往记忆”为指导,分析第二代美国华裔的民族身份建构历程,即从与白人主导社会的交流中导致身份迷失到通过外化交往记忆来完成民族身份建构。第四章从阿斯曼的“文化记忆”出发,分析新一代美国华裔的文化身份形成过程,即从因失去文化记忆导致身份困惑到通过传承文化记忆来完成文化身份建构。第五章结论指出,汤亭亭通过对过去、记忆和身份之间关系的考量,进一步探讨了记忆对身份建构的重要意义。记忆促进了华裔美国人与群体的认同并实现了其身份建构。
其他文献
认知立场是指说话者/写作者关于实现某一事件所需知识的立场表达(Arrese,2011)。合理使用认知立场标记语是构建良好人际关系,提高话语交互性的重要保证。尽管国内外学者已对认知立场标记语的用法进行了广泛研究。然而,认知立场标记语的变异特征尚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本研究采用基于语料库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着重探讨书面学术体裁中认知立场标记语的变异型式,特别是在使用频率,语法结构,语义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国家对于通晓相关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法律、贸易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增大。为满足国家对通晓对象国国情的外语人才的需求,东北某高校在英语专业本科阶段开展了区域国别研究课程教学的探索。为了更好地进行探索,有必要对区域国别研究课程进行全面系统地评价。本文以斯塔弗尔比姆的CIPP模型为研究框架,从背景、输入、过程和结果四个步骤评价项目依托区域国别研究课程的现状、问题以及解决
学业情绪是指在教育环境下,与学生的学业成就等有直接关系的情绪。近年来,学业情绪研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相关研究主要从静态研究视角进行,采用问卷、访谈等研究工具。但是学业情绪具有动态性,很少有涉及对于学业情绪的变化研究。动态系统理论以及相关研究方法的出现,为探究学业情绪变化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上的可能。 本研究从动态系统理论视角出发,采用“个人动态法”,主要通过课堂录像,Anion Varia
创伤的记忆治疗:路易斯·厄德里克《鸽灾》的记忆研究作为最有名望且多产的美国印第安女作家之一,路易斯·厄德里克的作品受到了批评界的广泛关注。《鸽灾》是她创作的第12部长篇小说,治疗创伤一直是族裔文学作品的主题,厄德里克的作品也不例外。小说中处私刑事件给受害者及其后代都带来了难以弥合的创伤。本文将从创伤和记忆理论视角,试对路易斯·厄德里克《鸽灾》中印第安人遭遇的个人、历史和文化创伤进行分析,解读作品中
阅读是二语习得中最重要的基本途径之一。英语阅读的教学与研究一直备受关注。积极的英语阅读态度对英语学习起着促进的作用。然而,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态度却远非乐观。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将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能否促进英语专业学生对英国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态度还值得探索。本研究以阅读三元论为理论框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混合方法,选取30名来自东北某外国语大学英语
语言共性研究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世界上不同语言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共性,如英语和汉语在多义性和动态语义演变方面存在很多共性。遗憾的是,以往对语言共性的研究大多是从共时的角度进行的,忽略了语义的历时演变。鉴于此,本文对英语“can”和汉语“neng”的语义历时演变进行了动态分析。本文基于自建语料库包含了汉语情态动词“能”和英语情态动词“can”的3000余个实例,分别对其语义演变进行了定性和定
作为美国本土裔文学复兴中著名的混血本土印第安裔作家,杰拉德?维兹诺以其独一无二的文学书写丰富了当代美国文学宝库。恶作剧者叙事书写是维兹诺作品最突出的特点,他的一系列恶作剧者小说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关注,表达了他对当代美国社会中本土印第安人艰难的生存环境的极大关心。 维兹诺发表于1988年的《自由的恶作剧者》被视为描写本土印第安裔生存困境的代表作,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论文以《自由的恶作剧者》为
语言测试作为一种测量手段,对语言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测试反拨效应的了解,可以更好地服务教与学,实现测试目的。以往反拨效应研究对教师的研究多于对学生的研究,对大规模、高风险考试的研究多于对校内小测试的研究。因此,本文基于Hughes(1993)的PPP(参与者—过程—结果)模型及Alderson&Wall(1993)针对学习者的反拨效应假设,旨在探索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组织的研究生英语
目前,通过翻译中国文学来弘扬中华文化已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方式之一。由于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各民族在历史进程中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鲁迅小说《呐喊》创作于五四运动期间,含有大量反映当时文化风貌的文化负载词。中国与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在鲁迅小说《呐喊》中的文化负载词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与此同时,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新拓展的领域,评价理论正步入体系化发展之路。但至今为止,运用评价理论分析文化负载词翻
身份研究一直是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关注的重点,随着语言学的发展,有学者认为身份研究应该与具体语境结合,因此语用身份成为新的研究重点。语用身份即语境化的某种具体身份,是可调用的语用资源。交际双方通过语言选择、语用策略建构交际语境下的语用身份以此满足交际需求,这与顺应论所认为的语言使用就是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一致,都强调语言选择和交际过程的动态性。因此,从顺应论的视角来研究语用身份的建构具有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