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医养结合机构脑卒中失能患者长期照护的现状调查,为构建长期照护体系提供现实依据;基于循证方法对医养结合机构脑卒中失能患者护理评估、干预、管理的相关证据进行总结,为制定长期照护指标体系提供循证依据;综合患者的需求和指南证据整合结果,经德尔菲专家函询论证,初步构建科学的医养结合机构脑卒中失能患者长期照护模式,为开展临床长期照护提供理论参考。方法:1.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9月入住在南宁市2所医养结合机构,并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脑卒中失能患者400例,采用问卷调查法深入了解并分析医养结合机构脑卒中失能患者长期照护需求的现况。使用Excel 2019软件录入、SPSS 25.0软件分析数据,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医养结合机构长期照护需求得分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按照“6S证据模型”,自上而下系统检索国内外数据库,系统检索并评价脑卒中失能护理相关临床实践指南,整合高质量指南推荐意见,筛选并制定适合在临床开展的推荐条目。采用AGREEⅡ评价指南质量,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专家共识评价标准(2017)评价专家共识,其余文献依据原始文献类型进行质量评价,并对文献内容汇总,形成最佳证据。3.综合患者的需求和指南证据整合结果,构建医养结合机构脑卒中失能患者长期照护模式的初稿,并通过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对长期照护模式初稿进行修订,最终构建医养结合机构脑卒中失能患者长期照护模式。结果:1.医养结合机构脑卒中失能患者长期照护需求的现况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5份,有效回收率为96.2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月收入、主要收入来源、病程、功能障碍程度的脑卒中失能患者对医养结合长期照护服务需求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主要收入来源、病程是脑卒中失能患者长期照护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2.医养结合机构脑卒中失能患者长期照护的最佳证据总结:本研究共纳入10篇文献,包括5篇指南,5篇专家共识。使用各评价工具评价显示质量总体较好,其中AGREE Ⅱ质量评价结果为:1篇指南为A级推荐,4篇指南为B级推荐。经翻译与分类,将内容相同或相似的条目进行综合,后经专家论证得到的证据总结共有55条推荐意见,符合我国国情及医养结合长期照护服务需求的职责范围。3.医养结合机构脑卒中失能患者长期照护模式的构建:(1)根据最佳证据内容,确定长期照护的指标体系包括医疗服务和养老照护2个维度,医疗救治、医疗照护、医疗康复、健康管理、安宁疗护、日常生活照料、精神心理支持、健康指导、环境安全9项一级指标,55项二级指标,拟定医养结合机构脑卒中失能患者长期照护模式的初稿。经过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对初稿进行修改,形成基于循证的医养结合机构脑卒中失能患者长期照护模式的理论框架。(2)2轮德尔菲法专家函询,问卷回收率分别为70.37%、100%。第一轮专家函询中除“Ⅱ-25、Ⅱ-30、Ⅱ-39”变异系数>0.25,其余各指标变异系数均<0.25;第二轮函询各指标变异系数均<0.25。两轮函询的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61和0.924;肯德尔和谐系数(Kendall’s W)分别为0.231、0.329(均P<0.01)。专家意见趋于一致,形成最终方案。结论:1.医养结合机构脑卒中失能患者长期照护需求较高且脑卒中失能患者更倾向于寻求多元化的需求服务形式,其影响因素为主要收入来源、病程等多方面因素,应丰富医养结合机构服务形式,提升长期照护质量。2.基于循证构建的医养结合机构脑卒中失能患者长期照护模式内容全面且具体,可操作性较强,有较强的临床应用价值,但部分条目与临床实践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建议临床护理人员在应用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将客观环境与社会动态因素相结合,缩小研究与实践的差距,促进方案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