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教思惟菩萨像是一种有着特定形姿的菩萨造像,比较常见的是右腿搭于左腿之上,右手支颐、左手扶脚呈思考冥想之态,我们也称此状为半跏思惟像。一般认为此种造像表现的是悉达多太子(即释迦牟尼成佛前的身份)苦思修行乃至顿悟的情形,其实思惟菩萨像不只表现了太子这么一种尊格,主要还有弥勒菩萨和观音菩萨,表示主体苦思悟道、观想修行、忧愁众生之苦等特定的宗教含义和主体情感。从思惟菩萨像的形姿出发,此种表现主体冥想思考的支颐动作可远溯自欧洲石棺和墓碑上的雕刻,影响至形成如今所见的思惟菩萨像,其主要流行于犍陀罗、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在我国集中出现在北朝晚期,唐以后逐渐消失。思惟菩萨像是整个佛教造像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当今社会上并未引起关注,而作为民间佛教造像艺术的选材也是少之又少,以至于普罗大众一度以为“思惟”的“惟”是错别字。当代艺术品鉴呈现出巨大的包容性,墨守陈规只会让更多的传统精品消失,面对社会大众日益上涨的多元化欣赏需求,思惟菩萨像的激活和再生有着巨大的潜能。合理的创新需要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既要对传统题材有深刻的了解,又要结合中国当代艺术语境。本次研究主要运用历史文献研究法、田野考察法和实践创作法来完成选材的了解和创作。笔者认为,思惟菩萨像的定义即是菩萨样式的思惟像,其造型特征为思惟形姿,思惟形姿可分解为:思惟手姿和半跏趺坐。其中,思惟手既是思惟菩萨像的关键特征,也是思惟菩萨像的符号标志。本次创作过程中主要以王朝闻的《雕塑美学》作为理论基础,阐明雕塑艺术如何以空间性的存在暗示时间性的发展,以单纯的表现形式让作品达到耐看(即王朝闻认为的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的意境。笔者将围绕思惟形姿的概括、取舍和抽象,以当代雕塑美学语言,从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出发,结合传统艺术美学观念,保留思惟遗蕴,对思惟菩萨像的造型表现形式做大胆尝试。一改以往略显呆滞的表现形式,避免当下佛教工艺美术市场,商品化生产导致的风格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