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等重大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对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植被的重建、恢复和保护,不仅改变了景观的类型组成,也强烈地影响着景观的空间构造。研究选择四川盆地山地丘陵区边缘的洪雅县为研究对象,以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借助景观格局指数,对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前后15年来(1994~2009)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获得研究区景观组成变化的主要特点,并分析植被恢复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基于网格采样的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对格局变化的不同过程进行分离,区分出主要的变化过程,并对不同海拔区段存在的不同变化过程以及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期望对该地区后续工程实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基于网格采样的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的优势、步骤、理论依据、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种称为‘’mosaic-gradient"的景观格局概念模型。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从1994年到2009年,洪雅县植被恢复效果显著,林地面积比例由60.58%上升到66.30%,森林覆盖率上升了5.72个百分点,耕地、草地则分别减少了5.12和1.51个百分点。耕地、草地减少,林地增加,这三种类型的变化是洪雅县景观变化的主要特点。(2)从1994年到2009年,洪雅县景观格局总体有逆破碎化趋势。其中林地作为景观主体,空间分布向低海拔、缓坡度方向扩展,格局总体呈连片式发展趋势;与林地的格局变化相反,耕地的空间分布向低海拔、缓坡度方向收缩,格局总体更加趋于破碎。低海拔的1000m以下区域,景观变化以类型转换为主,耕地—林地转化强度更大;而高海拔的1500m以上区域,面积变化较小,景观格局的空间构造方面的变化更为显著;海拔1000~1500m区域,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的影响交错,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变化过程相对复杂。坡度≤5°的平缓地面积较多,人为活动影响强烈,林地增加明显;而中等坡度的25°附近区域坡耕地较多,退耕还林的潜力较大,工程实施对耕地—林地转化的推动更为显著。(3)退耕还林对景观格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海拔1000m以下区域,格局的类型组成变化显著。退耕还林对格局空间构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海拔500~1000m区域,这一区域既有林地面积的增加也有林地斑块的空间聚合,格局类型组成与空间构造变化大体相当。而海拔500m以下区域,更多地表现为类型组成的变化,林地的填入导致更多的边缘,而林地的结构依然分散、破碎。海拔1000-1500m区域,受到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以及其他人为干扰影响,格局的类型组成和空间构造变化均不明显。天然林保护主要影响海拔1500-2500m区域,且主要表现在格局的空间构造方面,格局的蔓延趋势明显,优势度增大,林地作为景观本底的特征更为明显,森林景观完整性得到修复和提升。(4)景观格局分析中,景观中存在的不同变化过程也是引起景观格局指数难以解释的原因。采用基于网格采样的景观格局过程分析方法,能够将景观变化的不同过程与景观格局指数联系起来,而借助景观格局类型组成与景观格局指数关系曲线,将不同变化过程与相对应的格局指数变化趋势绘制于曲线图中,以图形的方式直观地表现不同景观格局变化过程的趋势、强度和阶段,可以分离格局中类型组成和空间构造两方面的变化,景观格局指数具有明确的含义。基于网格取样的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综合斑块镶嵌模型中的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梯度模型中景观异质性的空间连续观点,在景观格局分析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将其称为" mosaic-gradient"模型。综上,洪雅县在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以来,植被恢复与重建不仅改变了景观格局的类型组成,也显著影响了景观格局的空间构造。总体上,受到两大工程的综合影响,林地向低海拔、缓坡度区域扩张,斑块间空隙得到补充,有连片式发展趋势,景观的连通性增强;而耕地则向低海拔、缓坡度区域收缩,斑块规模更小,格局更加破碎。两大生态工程对不同区域景观格局的影响不同。退耕还林对景观格局类型组成影响主要表现在海拔1000m以下区域,林地增加、耕地减少的特征显著,而对景观格局空间构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海拔500-1000m区域;天然林保护工程主要影响海拔1500-2500m区域,林地面积比例较为稳定,但格局空间构造变化显著。采用‘’mosaic-gradient"模型,借助景观格局类型比例与格局指数关系曲线,可以直观地表现出洪雅县在重大生态工程的影响下,景观格局变化的不同过程,较好地解决了景观格局分析中,格局指数难以解释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