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硕士论文结论部分模糊限制语分析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san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糊限制语,作为一种元话语策略,在学术写作中被广泛应用。作者常用模糊限制语用来表达对所指意义保守的评估,对所指意义的认可程度,以及对所述观点的自信程度,达到保留协商空间的目的。结论部分作为作者对研究结果的评估,在学术论文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结论部分模糊语的使用则能够使作者能够恰如其分表达学术立场。但是,现有的研究多集中在对理工科类学术手稿、博士论文、期刊论文的摘要、引言及全篇论文的跨学科对比研究,对应用语言学科内,中美硕士论文结论部分的模糊限制语研究鲜有涉及。  本研究以Crompton对学术语篇模糊限制语的分类为理论框架,对中美硕士论文结论部分模糊限制语进行六个分类,即“表示认识情态的系动词、认识情态动词、表示命题盖然性的形容词、表示命题盖然性的副词、用作谓语的非叙实性动词以及句子包含假设实体,作者被认为对这个假设实体负责”。此种分类法既避免了Prince等人的功能分类法受语料性质影响的缺点,也避免了Salager-Meyer的形式-功能分类法中存在的重叠现象。本研究通过对中美硕士论文模糊限制语的分析,旨在探析中国硕士论文语料库和美国硕士论文语料库中模糊限制语的数据分布特征和语言特点,两者在模糊限制语使用上存在的差异、相似,存在差异的原因。  本研究采取定量加定性的方法,从万方数据库和ProQuest数据库分别抽取2011年至2016年应用语言学科中美硕士论文各30篇,选取结论部分为研究语料,自建两个语料库。根据Crompton的分类法对语料进行标记,通过卡方检验获取数据,从而进一步深入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作者与美国作者使用的模糊语限制语总频率达到显著差异。中国作者在以下五个类别使用的模糊限制语比美国作者少,即,“认识情态的系动词”、“认识情态动词”、“表示命题盖然性的副词”,“第一人称I/We+非叙实性动词结构”。中国作者在叙述命题时少用中量值的认识情态动词,避免陈述强势的命题。美国作者在命题中则多用中量值的认识情态动词,说明其自信程度更高。中国作者与美国作者相比,第一人称I/We使用得更少,结论与先前研究一致,表明中国作者通常缺席命题,以营造融洽的交际氛围,实现挽回面子的目的。美国作者则突出个人观点,更擅长与读者互动。两者在模糊限制语的使用类别百分比分布上存在相似性,“认识情态动词”、“用作谓语的非叙实性动词”,均为两者最常用的模糊限制语类别,与先前研究结果一致。在“非人称主语+非叙实性动词结构”的使用方面,两者的使用频率未达到显著差异,说明中国作者和美国作者在表达客观明确性时均采用了较为相似的模糊语策略,中国作者使用“非人称主语+非叙实性动词结构”的语用能力在接近美国作者。  本研究通过对中美作者模糊限制语使用策略的分析,对中国硕士论文的撰写、中国二语作者论文发表及二语写作教学有重要意义。教师在二语写作中应对学生进行引导,加强学生对“认识情态的系动词”、“表示命题盖然性的副词”的学习,使其掌握多样化的模糊限制语使用策略。
其他文献
大学英语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必修基础课,大学英语的课程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中进行简
思政教育对学生品格的塑造以及正确价值观念的养成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学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其教学效果难以使人满意。为了改善这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的影视作品为国际间的跨文化交流和传播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创造和发展的文化和文明为全人类所共享成为可能。影视作品在很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