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讽与象征:《红字》人物创作手法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hss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撒内尼·霍桑是浪漫主义时期美国最具天赋的小说和短篇故事作家。他开创了美国文学史上“象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作为生活在19世纪中期的浪漫主义作家,霍桑深受三种思想的影响:清教主义,超验主义和神秘主义。这种矛盾形成了他对社会的怀疑态度,决定了他的写作风格并使他成为象征主义大师。他的主要作品反映了他的思想,体现了他的讽喻的创作手法和强烈的象征主义倾向。现在文学界研究霍桑的作品《红字》的文章很多,对其人物也从不同角度如从女权、宗教、心理等角度进行了分析。本文则打算从反讽和象征两方面来对红字人物的描写进行分析。小说《红字》中作者对每个主要人物都进行了细致微妙的描写,每个人物心理的变化都可从作者细腻的笔法突现出来。《红字》中的主人公生活在一个异端而黑暗的世界,他们背负罪恶和过失却不能表达内心的苦楚。作者巧妙运用了诸多象征物,从有形的到无形的,特别是红A字的象征意义及其转化,将男女主人公所处的特定历史背景,主人公间欲爱却不能的情感体验,从无言的,不能言的,难言的幸福、痛苦、自责与惶惑,到后来的不屈的对抗,表达得准确而生动。分析霍桑独特的象征主义有利于深刻理解主人公的深层次方面,分析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与内涵。从中可看出霍桑的一些写作手法,以及他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揭露。该作品情感忧郁,色彩暗淡。他所描写的人物性格复杂,模糊不定。这种似乎充满矛盾的写法,真实地揭示了宗教及旧的伦理道德的偏执伪善,它摧残人的精神,压抑人的自然要求,并由此造成人们言行不符,表里不一的矛盾现象。通过主人公的善与美,批判了清教徒的丑与恶,鞭挞了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时代美国社会法典的残酷、宗教的欺骗和道德的虚伪。
其他文献
在茫茫的大西北,有一座山将森林草原紧紧的连在一起,那就是祁连山。没有冰川雪山的巍峨,也没有大漠戈壁的荒凉,祁连山是横亘在西北内陆的一块独特秘境。  在久远的年代,祁连山不仅森林密布、水草丰美,而且动物众多,奔袭出没。这些场景被我们的先人记录在祁连山的岩石上,一直保留至今。那是人类摆脱蛮荒后迈向文明的启示,是祁连秘境最初的人类学记录。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黄河流域重要水源产流地,也
夏花,在阳光最饱满的季节绽放,往往诠释着生命的绚烂繁荣。跟着杨忠岐的笔触和那一张张充满生机的照片,让我们识花、赏花、懂花,更好地了解我们身处的"花花世界"——"接天莲
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岩土工程所处的环境比较复杂,受到施工因素、环境因素、各类意外因素等的影响,勘察工作进度往往得不到有效性的控制.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岩土工程人员必须找
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正义的问题,自有文字以来,人们探讨正义的论著和思想,直接的与间接的,不知有多少。正义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是保持社会存在、维持社会秩序正常运转的最基本的
为了研究不同处理技术在塑料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中的应用情况,对台州市黄岩区塑料行业VOCs处理技术进行详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黄岩区塑料行业VOCs处理主要应用活性
庆元廊桥早已声名远播,是庆元的一张金色文化名片。它能产生如此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与十年前的那次国际会议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2009年9月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