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不同混合比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力学性能差异。方法:在室温25℃环境下,将自凝牙托粉与牙托水分别按质量体积比1.5:1,1:1,1:1.25,1:1.5,1:1.75,1:2这6种不同混合比例调和,调配时搅拌速率为60次/分。当牙托水基本与牙托粉结合,无多余牙托水存在,黏着感消失时,即为填塞型盒最适宜时期,此时将混合材料充入直径13 mm、长度100mm的模具中,分别制作出外形相同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试件,对其进行压缩、拉伸和三点弯实验,直至屈服或破裂。结果:牙托粉与牙托水比例1.5:1,1:1组的抗压强度无明显差异(P=0.326),但均显著高于后4组(P<0.01);后3组的抗压强度无明显差异(P>0.05)。牙托粉与牙托水比例1.5:1,1:1,1:1.25组的抗拉强度无明显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后3组(P<0.01)。后3组的抗拉强度无明显差异(P>0.05)。随着牙托粉与牙托水的比例越来越小,其挠度值逐渐增大,说明韧性越来越好。从前5组来看,随着牙托粉与牙托水的比例越来越小,其弹性模量值逐渐缩小说明试件的刚性越来越差(P<0.01)。结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不同混合比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力学性能有明显差异。随着牙托粉与牙托水的混合比例逐渐缩小,聚合后液态单体的剩余量就越多,其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值就越小。目的:寻找一种精确建立个体化股骨模型的方法。方法: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选取健康男性志愿者1例,采用16排螺旋CT对全股骨沿横断面连续扫描,在Mimics中重建符合Dicom 3.0标准的CT图像,用UG软件对工件进行分型,用cimatron数控编程软件排序,而后设置数控加工原点坐标系,装夹、校正工件并生成刀轨制作出模具。通过点云的方法比较模具制作出的模型和原股骨。结果:制作出了个体化的股骨模型,点云比较结果显示误差在允许的范围内。结论:此建立股骨模型的方法是可取的,能够实现预定的要求。目的:对治疗股骨颈骨折的几种常用内固定器进行生物力学对比,为临床选择理想的内固定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 methylmethacrylate, PMMA)制作人工股骨模型12个,按照人体股骨颈骨折时最常见的Pauwels 70°角用电锯锯断,造成内收型股骨颈骨折模型。将骨折标本解剖复位后,按手术操作方法用DHS、三枚空心镙钉、PFN和动态套筒式三翼钉不同植入物加以内固定。标本模拟人体单足站立位固定于Instron-8874液压伺服力学实验测试机上,选择股骨近端15个点作为应变测试点,以10 mm/min加载速度、线性载荷0~1200 N分级加载,测定各组于1200 N载荷下各点的应变值、不同载荷下头下沉位移和主压力侧8点的应变值。结果:1200N载荷下各组均在8点处出现峰值,DHS组、三枚空心钉组、PFN组和动态套筒式三翼钉组应变值分别为(-700±35)、(-756±14)、(-1362±136)和(3024±127)με,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一载荷下,动态套筒式三翼钉组股骨头下沉位移大于空心钉组和PFN组(P<0.01),但小于DHS组(P<0.01)。同一载荷下,动态套筒式三翼钉组在主压力侧8点处的应变值均比其他三组的应变值大,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一固定组,随着载荷的增大,应变值也是逐渐增大的。结论:动态套筒式三翼钉固定股骨颈骨折稳定可靠。从生物力学角度可以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