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设计原理的罕遇地震作用下转换层受力特性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dgv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国内外高层建筑发展迅速,其建筑向着功能多样化的综合性方向发展,这就使得不同用途的楼层需要采用不同的结构布置。这类建筑绝大部分是上部为住宅、旅馆,通常采用剪力墙结构,下部为商业办公用房,通常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为了实现这种结构布置,就必须设置结构转换层用以联系上下两个不同的结构体系,如设置梁式转换层、板式转换层或桁架转换层等。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这类复杂转换结构的抗震设计研究还比较少,并且大多还局限在多遇地震作用下弹性范围内的结构分析研究,对于如何保证这类复杂转换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大震不倒”,目前规范采用的弹性内力增大法和工程界采用的水平地震作用增大系数法均不能从定量上合理的解决。有关学者通过基于能力的设计原理对罕遇地震作用下转换层结构做出了一些分析研究,可以从定量上保证转换结构的“大震不倒”,但是其中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在应用于实际工程时只适用于梁式转换,并且其简化公式缺少理论依据;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虽然对转换层的整体抗震性能把握很好,但是对于局部转换构件的“强转换”能力并不能保证。 针对上述问题,该文开展了基于能力原理的罕遇地震作用下转换层的受力特性研究,对转换层结构的能力抗震设计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将基于能力的设计原理引入转换层结构设计中,采用“强转换弱上部”的结构设计思想,把控制概念引入结构抗震设计,有目的的引导结构破坏机制,避免不合理的破坏形态,给出了转换构件的能力设计公式。随后,通过对大量的不同种类转换形式结构的弹塑性时程分析,考虑了转换结构刚度和质量不同以及抗震设防烈度和转换层设置高度的不同对转换结构自身地震作用的影响,并将转换结构自身地震作用同转换层上部结构弯曲超强时的设计剪力对转换结构作用进行对比,从工程应用的角度给出了适用于各类转换形式的能力简化公式。然后,从能力设计原理出发,讨论了转换层结构的合理设置高度;并结合新《高规》的有关条款,提出用位移角来控制侧向刚度规则性的结构设计控制参数,给出了转换层结构能力设计的具体步骤,以及适用于转换层结构初步设计的优化设计方法及建议。最后,该文通过一个实际工程例子,对运用“强转换弱上部”思想进行转换结构的能力设计方法与按我国现行规范采用的弹性内力增大法以及在工程界应用的水平地震作用增大系数法进行对比,并对转换层结构的能力设计方法应用提供了建议。
其他文献
近年来出现了许多大型的地下工程,应用于隧道、铁路、公路、矿山、水电、国防、城市地铁及城市建设等许多领域。本文中的福堂水电站调压井所处地质条件复杂,且内径和深度较大
对于岩石引水隧洞钢筋混凝土衬砌,现有计算方法将围岩和衬砌视为线弹性材料求得内力,按规范计算配筋用量和最大裂缝宽度。如此处理存在诸多的不合理,因此编制一个能考虑岩石
  本论文旨在建立可用于铁路隧道与溶洞之间安全距离的数学预测模型,为在岩溶地区修建铁路隧道提供一种科学的评价方法,本文只从施工安全角度出发,并只针对溶洞位于隧道正下方
当前,建筑业的前景广阔,但竞争愈加激烈、以及面临全球化的挑战,不少实力雄厚的境外建筑企业由窥视到逐鹿中国建筑市场,失去了政府保护的国内建筑企业与享受国民待遇的境外公司同
目前,在国内对冻土的研究主要限于冻土的力学性质,对冻土的热力学性质研究较少尤其对冻结盐渍土。随着冻土区的开发、利用,冻土的热学性质研究已经受到了广泛重视。经过实验
本文对冻结基岩段硬岩采用深孔爆破技术的可行性和冻结管安全控制机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在参考和总结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冻结基岩段硬岩深孔掏槽爆破的最
数值模拟方法在研究地下开采围岩稳定性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已经日益成为稳定性定量评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本文以某铁矿提高开采上限对地下空间稳定性影响为研究背景
本文应用SMA材料研制了一种新型SMA阻尼器,并利用该阻尼器对框架结构的地震反应实施了振动控制,主要展开以下工作:(1)介绍了形状记忆合金的特性,分析了利用这些特性进行振动
本文利用层间剪切平扭耦联计算模型,对平面非规则平扭耦联隔震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地震反应规律,特别是平扭耦联效应对建筑结构破坏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计算分析研究.并在平面非
开合屋盖体育建筑在使用时不受气候影响,并且综合了体育场及体育馆的功能,从而大大提高了利用率,有着常规场馆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近几年开合屋盖建筑在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