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如“三鹿毒奶粉事件”、“酒鬼酒塑化剂事件”、“富士康跳楼事件”、“银行业‘钱荒’事件”等众多公司危机事件层出不穷。这类危机一旦爆发,敏感的投资者第一反应就是紧急避险,抛售股票,从而致使这些公司股价大跌,市值大幅缩水,我们将这类公司统称为“问题”公司。但是不同“问题”公司在遭遇同一问题时,由于自身实力和处理危机的方式不同,其市值下跌的幅度和恢复到原先水平的速度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而这种下跌的幅度和恢复的速度就是本文所研究的市值修复能力。每家上市公司市值修复能力不同,导致“问题”公司股价在危机后续阶段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情况,有的股价继续下跌,有的股价则反弹向上。为何市值修复能力会有所不同,如何提高市值修复能力,成为上市公司在面临危机时关注的重点。本文以市场经营管理和危机公关管理为理论基础,以相关性分析和构建回归模型为支撑,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证明了“问题”公司在遭遇危机事件后产生不同市值修复能力的原因,主要包括:企业市值规模、盈利能力、成长性、企业社会形象、危机公关能力、媒体的作用和行业性质。最终提出了上市公司在日常管理中需要合理扩大企业规模,不断提高企业利润,加快企业发展速度;并且以顾客为上帝,以诚信为原则,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恰当运用危机公关处理策略;降低媒体负面作用、提升媒体正面作用;合理拓宽企业产品组合的宽度,增加产品大类等具体措施来提高市值修复能力,应对危机事件,从而为改善公司经营管理模式和优化公司内部结构提出建设性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