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帝内经太素》(以下简称《太素》)是唐代杨上善撰著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其内容是对《灵枢》、《素问》两书的注释和校训。原书共三十卷,因社会战乱及历史等因素,现存仅二十五卷,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研究课题获有国家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古代医家学术思想研究》支持。《太素》在中国医学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其与《灵枢》、《素问》(两书合并为《黄帝内经》)成书的历史年代最接近,对研究《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医理、文化、社会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是其对《内经》的章节进行了重新构建分类,使得对《内经》的医学理论有了系统的总结归纳。再者就是杨上善是医学大家,有着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较高的临床水平,尤其是在针灸理论的研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针灸、经络学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参考。另外,杨上善的校注,对研究当时的社会文化也是一部重要的参考文献著作。当然,《太素》在其他方面,也有着重要影响和意义。经过中国漫长的历史和社会战乱等因素,《太素》版本的流传几经曲折,于近现代重回于国内,研究版本的选择对《太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经专家推荐,研究以李云教授点校的学苑出版社出版的《黄帝内经太素》为主参考版本,以其他校注版本为辅助参考校本。同时,参阅《太素》相关研究文献资料为辅助资料。本文就《太素》针灸学术学术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梳理,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本文对杨上善的生平和成书年代进行了考证,确定其生平和成书年代。杨上善对《内经》进行分类编排,对中医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笔者对其经络理论方面进行观点的总结,尤其是对经穴按十四经进行分类,对“离穴不离经”的认识提供的参考意义。杨上善对重视经络、脏腑之间的关系,认为两者之间在生理和病理上是密切的联系的。通过调理经脉对其循行路线所关联的脏腑亦具有调节的作用,尤其是脏腑虚实方面的调节。笔者对杨上善奇经八脉定义注解进行概括。在督脉方面总结以下观点:提出督脉以气血为本而发挥功能,督脉易受风邪,督脉循行路线为两条,对督脉在男女方面的功能方面是相同的,并非男女有异而作用不同,对任脉重视血气为本。通过考证,杨上善的对“隐曲”一词注解为“大小便”是正确的。对杨上善在腧穴研究进行梳理总结,主要体现在腧穴异称命名的统一和定位。同时对腧穴穴名的释义形象而恰当。杨上善继承了《内经》的针灸疗法。注重辨证论治和因人而异。针法倡导以“调气为本”,重视寒热针刺方法,提出了个别穴位应注意其针刺注意事项。在总的治疗方面,应针灸、药并用,以达到疾病痊愈的目的。因此,通过对杨上善在针灸理论方面的研究,对中医理论和临床方面的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