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是占有重要地位的内心机能,在审美判断中的愉快感具有普遍性,而统治这种内心机能的判断力则是一种先天的能力,审美判断是一种先天的判断。 但是康德认为这种情感是不是知识的,只能被感觉而不能被定义,因此愉快感便带有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本文通过对国外一些最新理论的介绍和比较分析,来深入的了解康德的愉快理论。 另外,关于审美判断中的愉快感与官能和谐的关系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基于最新的对康德愉快理论的阐释,就可以对这个问题给出一个比较合理的回答。 本文比较了Paul Guyer的愉快理论和Henry E Allison与Rachel Zuckert愉快理论。 Guyer所持有的是“愉快的模糊性”观点,以及他对愉快感和官能和谐之间的关系做出了“因果性阐释”并发展出了“两个反思理论”。而Allison与Zucket提出了愉快的意向性阐释,并根据这种阐释来解决Guyer理论中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在本文中我试图论证愉快的意向性阐释能够比较好的符合康德的愉快理论,并指出一些两种理论中尚存在的问题,以期引起国内学界对此问题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