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美学大讨论中,李泽厚将“实践”范畴引入美学研究。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转向”在哲学史上的重大革命意义,将“实践”范畴引入美学研究也同样意义不凡,所以,由李泽厚开创并作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这个美学学派在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本论文从李泽厚建构他的实践论美学的源头开始考察,描述和总结了他的美学历程。即:中国深厚博大的审美文化史是李泽厚的“家园”,西方美学为他提供了概念和方法论,马克思“自然人化”思想为他提供了理论武器。论文首先逐一讨论了儒、道、禅三大传统对李泽厚的滋养,李泽厚认为在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文化心理结构和艺术理想、审美兴趣上,道家、儒家和禅宗一起,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们共同展示出了一种完整的、艺术的人生观,中国艺术在儒道禅三家思想的这种互动互补的内在机制的影响下,呈现出丰富、生动并趋于完善的面貌。本论文进而讨论了康德,黑格尔,马尔库塞和苏珊朗格对李泽厚的启示,李泽厚美学理论中“知、情、意”三大块的理论结构方法和“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理论原则得益于他对康德理论的扬弃和创造性运用。黑格尔被李泽厚所吸取的最有益的思想资源是历史意识。李泽厚对苏珊·朗格理论的扬弃主要表现在他的“情感的逻辑”理论。既不专重情感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又不计较情感同认识过程的有机联系,它把情感看作是一种独立的精神本体。李泽厚的“新感性”理论是受到马尔库塞的“新感性”理论的影响的,马尔库塞把‘新感性’作为一种纯自然性的东西”,李泽厚的“新感性”所要强调的是通过对个体感性心理结构进行理性的积淀和改造,从而进一步完成整个社会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建设和改造。本文述评了李泽厚提出了“自然人化”这一命题,他将马克思的“人化的自然”转化为一个完全的美学命题。他从审美发生的层面来对它加以阐释说明。李泽厚对马克思“自然人化”思想的创造性理解和阐释,为实践论美学打开一条思想历程的通道,最终能通过完善“积淀论”建构成他的实践论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