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真实世界研究”的发展,纵向数据分析和纵向研究成为了近年来的热点研究领域,虽然早在十年前就有学者提出纵向研究方法适于评价中医药疗效及安全性,对中医药研究意义重大。但十年来,中医药疗效评价的纵向研究仍较为缺乏。纵向研究适于评价病程较长的慢性疾病,HIV/AIDS作为我国重要的慢性传染性疾病,国家自2004年以来投入了大量经费对患者进行免费的中医药治疗。至今,形成了最高长达十年的观察性数据,然而,由于观察性数据缺失数据较多且均衡性差,现有研究对这部分数据研究尚不深入,将纵向研究方法用于评价中医药治疗HIV/AIDS患者疗效及安全性,对中医药治疗HIV/AIDS和中医药纵向研究方法学两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应用纵向研究方法,归纳HIV/AIDS接受中医药治疗后的症状变化及证型演变,探索中医药治疗对HIV/AIDS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评价中医药治疗HIV/AIDS的疗效及安全性。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提取“国家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广西数据库”中医药治疗HIV/AIDS纵向研究数据,分析患者人口学特征,整理并归纳其证型分布,探索患者证型演变规律。中医药数据库中患者分别接受了单纯中医治疗和中医联合抗病毒治疗,按接受治疗对患者进行分组,分析中医药对患者生存质量的长期影响作用。由于以上数据库中所有患者均接受了中医药治疗,本研究提取了“国家疾控中心抗病毒治疗艾滋病广西瑞康医院试点数据库”广西地区的部分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纵向数据,将患者按照接受的治疗分为三组:中医组,中医联合抗病毒组和抗病毒组,综合运用纵向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中医药治疗HIV/AIDS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四、研究结果共计2572例患者接受了中医药治疗,在这些患者中,感染原因主要为性接触(85.44%),70%患者处于无症状期阶段。患者平均年龄为47.87±13.97岁,年龄超过60岁的患者约占25%。64.84%的患者为男性患者,在20-29岁患者中,女性占比更高,约为57%,大于70岁的高龄患者男性所占比例高达83%。64.9%患者已婚,16.38%患者单身,11.59%患者丧偶,7.12%患者离异。仅有20%患者有高中及以上学历,6.12%患者为文盲。患者主要来自柳州、贺州、南宁和钦州四个城市。在证型分布方面,无症状期患者以“气血两亏型”为主,发病期患者以“肝经风火、湿毒蕴结型”为主。男性与女性患者在证型分布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气血两亏型”在女性患者中所占比例显著高于男性患者,约高14.71%(χ2=64.52,P<0.01),RR为1.73(1.52-1.98)。男性患者中“肝郁气滞火旺型”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女性患者(χ2=4.69,P=0.03),RR为1.32(1.03-1.69)。患者感染途径与证型分布无显著性差异。分析患者接受治疗后四年的证型分布,发现“气血两亏型”始终为主要证型,且随时间呈显著增长趋势。接受治疗两年后,发病期患者以“肝经风火、湿毒蕴结型”转变为“热毒内蕴,痰热壅肺型”为主。“肝郁气滞火旺型”比例随时间呈显著下降趋势,“痰热内扰型”比例显著提升。治疗后第一年61.15%患者的证型未发生变化(加权Kappa=0.66,95%CI:0.63-0.69),治疗前后证型一致性较强。治疗后第二年67.52%者的证型未发生变化(加权Kappa=0.73,95%CI:0.69-0.76),一致性较强。治疗后第三年,71.24%的患者证型未发生变化,在治疗的第四年中,75.78%患者证型未发生变化。患者主要症状为乏力(49.35%),气短(33.07%),恶心(32.66%),自汗(32.13%)和盗汗(31.36%)等。接受中医药治疗后患者主要症状均得到了显著改善,半数患者的乏力症状消失,患者接受治疗后几乎不再出现纳呆及腹泻症状。咳嗽症状也由近1/5的发生率降低到1/15。呕吐、发热症状发生率均降至1%以下。患者肝功能异常率较高,约为20%,患者肾功能异常率约为10%,患者肝肾功能接受长期中医药治疗后均无显著性变化。2572例患者中,1374例接受了中医药治疗,1198例接受了中医联合抗病毒治疗,联合治疗组在治疗第一年中WHO-HIV生存质量显著改善,提高4.88分,主要体现在社会关系领域和精神世界/宗教/个人领域,中医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几乎没有变化,仅提高0.26分。在治疗超过一年后,两组生存质量呈下降趋势,接受治疗四年后,相比治疗前,中医组及中医联合抗病毒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分别下降2.58分和1.63分。两组生存质量差异方面,在治疗后一年里,两组患者生存质量差异逐渐增大,差异最大时达到了 5分,在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的同时,具有临床意义。当治疗达到三年后,不同组间的生存质量无显著性差异。引入抗病毒治疗数据库中382例接受HAART治疗的患者数据,对比三组疗效及安全性发现,中医组患者的基线CD4+水平(380.11±240.59个/μL)显著高于中医联合抗病毒组和抗病毒组,约高100个/μL。中医组患者基线CD8+水平(1057.74±550.32个/μL)也高于其他两组。在治疗期间,中医组有7例患者死亡(0.51%),中医联合抗病毒组有8例患者死亡(0.67%),抗病毒组有5例患者死亡(1.31%)。三组患者经治疗后,CD4+水平均有改善,相比抗病毒治疗组在治疗初期CD4+水平迅速增高,中医组和中医联合抗病毒组CD4+水平提高较为稳定平缓。在治疗超过三年后,抗病毒组CD4+水平开始呈下降趋势,在治疗四年后,联合治疗组CD4+水平高于抗病毒组。五、研究结论及意义患者证型始终以“气血两亏型”为主,中医药长期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经纵向研究分析,HIV患者生活质量在身体方面主要和皮肤瘙痒症状以及性功能状态有关;在心理方面,主要体现在介意他人看法且易怒。生活质量的各领域得分在男女间有差异。研究提示中医药联合治疗在治疗第一年里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显著改善,但在治疗超过一年后患者生活质量显著降低。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以下研究问题,患者长期治疗后生存质量未能持续改善并出现显著下降的原因,如何通过辨证论证维持前期治疗带来的生活质量改善。疗效方面,中医药治疗相比于抗病毒治疗,在长期疗效方面更稳定,单纯使用中医药治疗的患者,也可长期维持CD4+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