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类中枢神经系统严重的致残性疾病,多可导致病人截瘫和四肢瘫,使患者丧失劳动和生活能力。所以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脊髓损伤的病理机制十分复杂,它不仅有原发性脊髓损害,还包括缺血、缺氧、兴奋性氨基酸、氧化性代谢产物等引起的继发性损伤。如何最大限度的缓解患者的痛苦,恢复脊髓的功能,一直是该领域的热点课题和研究方向。 脊髓损伤后其功能恢复受限的主要原因是损伤后断端神经轴突的再生受到了严重抑制。因此,设法使被切断的上、下行轴突再生,并穿越损伤区,长入另一端的脊髓组织中,与靶神经元重新建立联系,使躯体和内脏的运动受到大脑调控,同时也让大脑获得躯体的感觉信息,这是脊髓损伤后成功修复的关键所在。 神经胶质细胞是构成中枢神经系统微环境的主要成分。脊髓损伤后损伤区及其周围神经胶质细胞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微电流刺激是否能够抑制神经胶质细胞发生疤痕性增生,引导轴突再生并穿过疤痕产生的物理障碍,重新与靶神经元建立联系?因此,本课题拟采用微电流刺激治疗大鼠横断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然后切取损伤段的脊髓组织和对照组相应段的脊髓组织,通过分子生物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了解GFAP、Nogo、Gap-43在脊髓中表达的不同特点,从而推断微电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的机理,为微电流治疗中枢神经损伤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目的: 通过观察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前后脊髓组织中GFAP、Nogo、Gap-43表达的变化情况,阐明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的的机理。 材料和方法: wistar大鼠1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40只,脊髓损伤组120只,脊髓损伤组于T9予行脊髓全横断,然后再随机分为损伤组(B组)、治疗对照组(C组)和微电流刺激治疗组(D组)各40只。脊髓全横断术后,B组硬膜外腔不予留置电极,而C组留置电极后不予通电流,D组则在硬膜外腔给予留置电极和微电流刺激治疗。最后分别于不同的时间点:术后1d、1w、2w和4w取损伤部位的脊髓组织,采用免疫组化、半定量RT-PCR、蛋白印迹(Western Bl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