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双期矫治减数对于上气道稳定性及功能矫治远期效果的影响,为临床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双期治疗减数病例的气道稳定性分析及边缘病例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选取38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的青少年患者,均采用双期矫治的治疗方法。此38例患者Ⅰ期均根据治疗需要选用合适的功能矫治器进行功能矫治。收集样本功能矫治前、后拍摄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对颅颌牙、上气道矢状径、舌骨位置等指标进行测量,并使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对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2选取以上38例经功能矫治后的患者,Ⅱ期均进行直丝弓固定矫治。按固定矫治的减数与否分为两组,减数组18例,非减数组20例。经功能矫治后,减数组直接固定矫治,非减数组拔除四颗双尖牙后固定矫治。收集样本固定矫治前(即功能矫治后)、后拍摄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对颅颌牙、上气道矢状径、舌骨位置等指标进行测量,并使用配对t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等方法对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Ⅰ期功能矫治后:颅颌牙方面,SNA角减小、SNB角增大、ANB角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Y轴角、MP-FH增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切牙倾角减小,下切牙倾角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气道矢状径方面,鼻咽段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腭咽段、舌咽段及喉咽段指标均增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舌骨位置方面,水平向指标AH-Or减小,AH-CVP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H-RGn及AH-NP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垂直向指标AH-MP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H-FH、AH-SN、AH-PP、AH-PNS均增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Ⅱ期固定矫治前:减数组与非减数组数据比较,减数组上、下切牙角度均较非减数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它颅颌牙、上气道及舌骨测量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期固定矫治后:颅颌牙方面,非减数组各指标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数组SNB增大,ANB减小,上、下切牙倾角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气道矢状径上,两组鼻咽段指标PNS-UPW均增大,但只非减数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减数组Mc1-Mc2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上气道矢状径指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舌骨位置方面,两组所有水平向指标均有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所有垂直向指标均增大,减数组及非减数组的AH-FH均增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减数组AH-PP增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垂直向指标的增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数组与非减数组固定矫治前后变化值的组间比较显示,颅颌牙指标SNB、ANB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切牙角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气道矢状径指标及舌骨位置指标变化值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AngleⅡ~1错(牙合)功能矫治可使上气道矢状径增大及牙颌畸形改善。2 AngleⅡ~1错(牙合)Ⅱ期减数治疗不会造成上气道矢状径减小,并且可进一步调整颌骨矢状关系。3 AngleⅡ~1错(牙合)的双期矫治减数治疗,对气道具有良好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