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洋海墓地位于吐鲁番盆地东侧的鄯善县吐峪沟乡洋海夏村,绝对年代为公元前13世纪-公元2世纪,属于苏贝希文化且基本涵盖了苏贝希文化发展的整个过程。洋海墓地的大规模发掘使得吐鲁番盆地甚至新疆地区公元前一千纪的考古学研究出现了巨大进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洋海墓地出土了数量可观的公元前10世纪到公元2世纪的玻璃珠。玻璃珠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代表性遗物,通过对其成分体系和制作工艺进行研究进而探讨产地和传播路线,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本论文采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LA-ICP-AES)、X射线荧光(XRF)、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系统对这批玻璃珠进行成分体系和制作工艺的研究,并结合多元统计方法对样品进行科学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综合相关考古学研究讨论样品的来源问题,最终得出有关洋海墓地出土玻璃珠的相关信息。主要结论如下:(1)洋海墓地出土的玻璃珠在化学成分体系上十分丰富,包括钠钙硅酸盐玻璃、钾钙玻璃、铅钡玻璃、钾玻璃等。同时玻璃珠在制作过程中主要添加含锰,铜,钴的物质进行着色。(2)在制作工艺方面,通过显微观察洋海墓地出土的两类蜻蜓眼式玻璃珠,发现它们的眼珠分别使用了嵌环法和表面滴料的方法;同时通过对钾玻璃珠的珠型,尺寸,表面横纹等方面的观察,认为钾玻璃珠采用拉制法制作。推测属于“印度-太平洋珠”。(3)玻璃珠技术来源方面,推测早期天然泡碱玻璃与同时期埃及的古玻璃拥有相同的制作技术;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的植物灰玻璃与美索不达米亚或者波斯地区的玻璃珠类似;钾玻璃则与印度地区的古玻璃有一定联系;而钾钙玻璃和铅钡玻璃应该是国内本土制作。以上研究说明在公元前10世纪到公元2世纪,生活在洋海的先民与中原地区,印度地区以及中西亚地区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以洋海墓地为代表的吐鲁番地区是不同地区物质文化交流的汇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