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经济增长而产生的征地问题在近年来受到了普遍的关注,而被征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以及就业后的职业分化问题更是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一个普遍看法是,被征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市民化过程,包括劳动力市场的进入、职业的分化和提升等不同的阶段。
笔者于2009年7月至8月对沈阳市六个不同地区的248户被征地农民进行了入户访谈,并取得了245份有效问卷。利用调研的数据,本文考察了他们在被征地之后的再就业和职业分化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两种职业提升的途径。
本文首先从收入存量的角度分析了就业对于被征地农民生计的重要意义,并在第三、四、五章中沿着“进入—分化——提升”的逻辑主线逐步对问题展开研究。第三章使用了因子分析和Logistic模型估计的方法分析了影响被征地农民再就业的影响因素。第四章研究了被征地农民由初职到现职、由现职到期望职业的流动状况,并采用多元Logistic模型分析了被征地农民职业分化的影响因素。第五章则采用成本收益分析、Logistic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被征地农民职业水平提升的两种可能途径,包括素质培训和社会关系网络的扩展。
研究结果显示,被征地农民在进入、分化和提升等不同阶段的行为、意愿,以及相对应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在再就业过程中,征地补偿、宅基地的置换、就业积极性、技能水平、社会资本的利用等因素都会影响其顺利进入到劳动力市场之中。在职业分化过程中,被征地农民总体的职业结构正在向合理的方向转变,但两极分化的现象仍然存在。被征地农民可以通过素质培训、社会关系网络的扩展两种途径来提升职业水平:对于前者来说,年龄较小、学习能力较强、预期职业较高的被征地农民参加培训积极性通常较高;而后者则会与网络规模、密度、资源优度呈显著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