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针刺左侧鱼际穴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以及PI、RI的影响,观察针刺左侧鱼际穴在不同时间点MCA的Vs、Vd、Vm及PI、RI的变化,为临床是否应用该穴治疗此类疾病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受试者均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收治患者,符合腔隙性脑梗死诊断标准,患者年龄在47至71岁之间,平均年龄58.50±1.27岁。患者就诊后24小时内有统一的临床基础治疗。实验前已告知志愿者本实验操作过程、意义及目的、方法和针刺的安全性,并取得志愿者的同意。实验时间为16:30至18:30之间(均为患者静点结束后进行),开始前受试者需静卧10min以除外干扰因素。室温环境为20~26℃,湿度45~55%,地点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经颅多普勒诊室。针灸选用无菌一次性安迪牌0.35X40mm针灸针,采用探头频率为2.0MHz的德国EME公司的Compani On Ⅲ经颅多普勒超声仪,取样深度为5.0-6.0cm。为了在实验中减少误差,保持实验的严谨性,针刺者经过系统的培训由同一针灸医师进行。在进针前进行常规皮肤清洁技术,针刺患者左侧鱼际穴,深度为0.8-1.0寸,行针用平补平泻的手法,捻转6转/秒,行针时间为15秒,总计90转。数据记录:针刺前15分钟、进针时(针刺得气行平补平泻手法15s后)、行针时(留针15min且行平补平泻手法15s后)、出针时(留针30min且行平补平泻手法15s后)、出针后15min。采用SPSS17.0软件选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有意义结果:1.针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左侧鱼际穴对左侧MCA的影响:左侧MCA的Vs、Vd、Vm在进针时与行针时(分别为110.67±7.232、58.33±4.388、75.90±4.229;111.26±5.942、58.37±4.950、76.03±4.222)的数值与进针前(分别为10630±6.869、54.47±6.078、71.70±5.107)比较有上升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 0.05),出针时与出针后较进针前15min比较无明显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MCA的PI、RI值较进针前15min无明显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2.针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左侧鱼际穴对右侧MCA的影响:右侧MCA的Vs、Vd、Vm在进针时与行针时(分别为111.47±6.410、56.33±4.389、75.63±5.430;111.27±5.961、56.35±4.951、75.40±4.854)的数值与进针前(分别为107.03±7.509、52.60±4.553、70.73±4.906)比较有上升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针时与出针后较进针前15min无明显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MCA的PI、RI值较进针前15min无明显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刺左侧鱼际穴可在进针时与行针时增加双侧MCA的血流速度(Vs、Vd、Vm),提示在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减慢时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建议选用该穴。2.针刺左侧鱼际穴对双侧MCA的Vs、Vd、Vm,出针时与出针后无明显变化,提示针刺该穴无后遗效应或留针时间不宜过长3.针刺左侧鱼际穴对双侧MCA的RI、PI无影响,提示对MCA收缩和血管顺应性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