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生态损害侵权是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生态环境的任何组成部分或者其整体物理、化学、生物性能的侵害。作为一种新型侵权行为类型,其侵权的客体是生态系统本身,受害主体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损害侵权是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生态环境的任何组成部分或者其整体物理、化学、生物性能的侵害。作为一种新型侵权行为类型,其侵权的客体是生态系统本身,受害主体潜在、范围上并不确定,因此有别于传统环境侵权而独立存在。纵观我国现行立法,鲜有针对“生态损害侵权”的规定,实践中频发的生态损害侵权案件,更加凸显了研究此问题的必要。本文通过分析生态损害侵权责任的认定和责任承担,讨论数人生态损害侵权行为的类型及责任划分,论证将惩罚性赔偿制度运用于生态损害侵权案件中的必要性,试图推进我国生态损害侵权制度的构建。生态损害侵权不以人的损害作为救济的前提条件,而是以生态环境本身作为救济的对象,虽然生态损害侵权的成立也需要满足生态损害行为、生态损害事实、生态损害行为与生态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这三个要件,但部分构成要件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如造成的生态损害事实直接指向的是生态环境本身等。在责任承担方式上也存在特殊之处,环境修复、异地恢复等责任方式成为生态损害侵权案件中的特色救济方式。数人生态损害侵权这一特殊侵权行为类型在生态损害侵权案件中具有讨论的价值,本文将数人生态损害侵权行为类型化为有意思联络和无意思联络的数人生态损害侵权行为两大类,讨论不同类型下的数人生态损害侵权责任承担。本文亦建议在生态损害侵权案件中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明确其适用的条件和惩罚性赔偿金的计算与分配问题。最后,笔者试图从宏观角度提出构建我国生态损害侵权制度,通过制定一部专门法或者单行立法方式对生态损害侵权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规制,确立生态损害侵权为民事案件基本案由。同时,法律虽然是预防与救济生态损害问题最具强制力的方式,但也不应忽视政府与市场的作用,笔者试图初步构建我国生态损害侵权预防与救济综合机制,力争全面规制生态损害侵权难题。
其他文献
野生动物资源对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有着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的范围逐渐扩大,野生动物的生存权益受到威胁。保护野生动物,特别是保护珍贵、濒危野生动物
20世纪80年代开始,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日益严重,而随着国际社会各个国家环保意识的增强,一些国家开始通过多方谈判积极推动问题解决。1989年3月22日通过、1992年5月正式生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近年来多数冰川物质平衡处于持续亏损状态。而我国的山地冰川储备丰富,且大多集中在藏东南地区。这些冰川不仅是我国淡水资源的主要源头之一,对于藏东南地区甚至整个西南地区的气候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冰川运动可能引发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因此,研究山地冰川的运动状态及影响其动态变化的相关因素,可为冰川退化、气候分析以及冰川灾害预警等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为此,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首先,本文系统的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网)是糖尿病患者中发病率极高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致盲原因。糖网早期病变不会导致视力下降,到晚期才就诊会导致病情难以救治,所以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可以有效防止眼部病情恶化。由于医疗资源紧张和患者的人数较多,研究并设计一个糖网病分期及病灶检测智能诊断系统,对于辅助医生提高糖网诊断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深度学习在多种医学图像分类中有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本文的主
随着我国各城市群的逐步形成,政治经济的融合发展使得城市群内部各城镇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同时催生并带动了大量的城际客流。城际旅客的出行需要高效和便捷的公共交通工具,因此城际铁路列车也就承担起了这项艰巨的运输任务。城际铁路网络列车开行方案的编制是一个涉及因素众多、流程复杂的大规模求解过程,本文以城际铁路网络列车开行方案编制方法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并以求得合理的列车开行方案作为主要研究目标,开展了如下工作
科技与人文散发着迷人的光彩,科学技术引领我们更好的认识我们所生存的宇宙,特别是广阔神秘的外层空间。APSCO作为亚太地区第一个区域性政府间的空间合作组织,在促进亚太地区
本文利用2015-2019年地面PM2.5浓度监测数据结合气象数据、自然数据、人文数据对东南沿海经济区不同时间尺度PM2.5浓度进行空时空变化和影响因素分析。应用BP神经网络模型和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张力架线施工技术从最初的人力放线过渡到机械施工,已经逐渐成为架空输电线路施工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张力侧导线放线技术作为一种特殊放线方式,还需要进一步对其转向场地布置、导线转向动态过程、走板和滑车姿态调整等相关理论进行研究。本文依托雅安II~资阳500k V线路工程项目,以眉山市铧头村张力侧导线放线离地转向试验平台为基础,对小档距“一牵四”张力放线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综述
流动性是冰川一个主要特征,监测冰川表面流速变化对研究冰川物质平衡和冰川灾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利用卫星SAR影像对冰川流速的研究多采用国外星载SAR影像,中国首颗自主研制的C波段多极化SAR卫星—高分三号(GF-3)自发射以来已有大量SAR数据,但应用于冰川流速监测方面的研究较少。为将GF-3数据快速应用于冰川运动场提取研究中,探究GF-3数据在冰冻圈遥感监测中的应用潜力,本文通过选取喜马拉雅
本文以邛崃市天台山镇紫荆村高家房基滑坡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现场调查、资料收集等方式对滑坡区工程地质条件以及现阶段变形破坏特征进行详细研究。进而分别从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两方面深入分析评价滑坡在天然、暴雨以及地震状态下的变形破坏模式以及稳定性。随后基于滑坡工程地质条件及稳定性分析结果,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抗滑桩主要设计要素的合理设计值进行优化;提出抗滑桩治理方案并考虑滑体横向变形特征以及经济效益对方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