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遗保护视域下,纪录片成为非遗数字化的主要形式之一,其优势在于客观还原非遗“本真性”与唤醒受众非遗保护意识,为此制作者需重点实现纪录片的交际共感功能,即与受众建立起能够表达态度立场、促进情感交流的社交联系。本文以非遗纪录片中符号资源的动态互动为研究对象,以其如何作用于纪录片的共感构建为研究目标,从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解读纪录片中视觉与听觉资源的贡献。本研究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视觉语法中的人际意义理论以及张德禄(2009)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动态多模态分析框架,对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纪录片《指尖上的传承》中两集语料——潮州金漆木雕和北派玉雕进行分析。首先,从语境层面分析语境因素对模态选择的影响;其次,在内容层面定性分析实现人际意义的不同系统对交际共感的构建以及模态间互动关系的作用;最后,在表达层面借助标注软件ELAN 5.5对典型模态进行标注与统计,定量分析其使用与分布特点。本研究有三个方面的发现:第一,语篇的文化语境与情景语境均会影响不同交际阶段的交际目的,从而造成多模态符号资源在使用与分布比例上的差异;第二,该纪录片主要运用图像行为、焦距、视角与颜色四类符号资源,分别从接触、社会距离、态度与情态四个系统构建人际意义从而实现交际共感;对听觉模态与视觉模态间协同互动的分析则表明,该纪录片中可视化为主要手段,而共感构建多依靠有声资源主导,两者间强化类型互补关系与非强化类型互补关系在语篇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第三,在模态的使用与分布上,有声语言作为听觉模态使用得最多,其在纪录片三个叙事阶段的使用率均呈现出较高且无过大变化幅度的特点;而焦距与视角作为视觉模态则具备更强活性程度,其使用率随交际进程而稳步增长且在最后叙事阶段达到峰值。对非遗纪录片进行的动态多模态话语分析验证了本研究所提出的综合理论框架具有一定程度的适用性,有助于解释非遗本真性具象认识的形成原因,并为非遗影像化的制作与传播提供适当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