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科服务是图书馆在资源信息迅速增长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满足读者个性化、专业化、差异化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图书馆服务项目和模式。学科服务平台是网络环境下,学科服务实施的新方式。学科服务平台将学科资源、技术与图书馆专业服务结合起来,将学科馆员、读者以及资源服务联络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多方面协同合作的功能性服务平台,支持高校的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高校学科馆员借助学科服务平台为教师与学生提供学科专业资源与服务,在平台上与用户交流沟通,了解用户所需,不断对平台内容进行完善。目前国内外许多高校已经或正在建设各自的学科服务平台,这些平台的应用情况如何,应该提供怎样的资源与服务,能否满足高校用户的需求,有哪些功能还需要完善是当前高校正在面对的问题。笔者采用文献调研法系统收集了国内外学科服务平台相关文献,了解现有平台的建设情况、具体功能和应用状况。文中选取了国内39所“985工程”高等院校图书馆,对其线上的学科服务平台逐个访问,统计相关数据,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分析,并对目前流行的自建平台、博客平台和LibGuides三种学科服务平台进行了比较分析。从用户角度调查32所高校图书馆LibGuides的导引、浏览方式、检索功能、多媒体嵌入、Web2.0社交工具嵌入、用户评论、在线反馈表等模块的应用情况,分析总结了国内高校的LibGuides平台待改善之处。采用调查问卷方式,在统计调查表数据的基础上,获得用户对学科服务平台的了解、使用情况以及满意度,为研究和提升国内高校学科服务平台应用情况与效果提供了参考。笔者在对“985工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的实地调查和对高校用户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之上,分析调研数据,并结合已有相关文献,构建了高校学科服务平台应用的评价指标。把学科服务平台应用划分为学科馆员指标、服务效果指标、信息资源指标、交互性指标和平台建设指标五个层面,再对这五个层面具体分解为学科馆员数量、学科馆员质量、动态消息发布、检索平台设置、信息素养模块建设、个性化服务应用、导引建设、电子数据库资源应用、教学资源模块设置、资源多元化、资源更新、学科馆员信息、学科馆员反馈效率、界面友好美观性、平台开放性、访问终端多样性16个指标进行评价,探讨不同因素对高校学科服务平台的影响,促使学科服务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用价值,为今后平台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这对于国内高校图书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