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一类广谱抗病毒物质,是由培养的细胞或人体及动物体因病毒感染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Interferon inducer)作用所产生的一类非特异性抗病毒和抗肿瘤物质。能诱导IFN产生的物质统称为干扰素诱导剂,理想的能直接应用于人体内诱生IFN的IFN诱导剂目前首推多聚肌苷酸(Polyinosinic Polycytidylic Acid,Poly[I:C],简称PIC),但近来发现PIC在人体和其他灵长类体内易被血清核酸酶破坏,诱生IFN的效能较低。据此,国内外科研工作者正在努力寻求和发展新的能用于人体的干扰素诱导剂。本文拟探讨不感染人正常细胞,不引起人任何疾病的动物蓝舌病毒及其基因组dsRNA分子是否具有诱导细胞产生IFN的潜能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能力。蓝舌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是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成员,是引起绵羊和野生反刍动物蓝舌病的病原体,牛、山羊和鹿则是该病毒的储存宿主。BTV的全套遗传信息由10个基因组片段组成,全基因组由19218个bp组成,总分子量为13×10~6道尔顿,是迄今为止分子量最大的RNA病毒。蓝舌病毒基因组dsRNA的全套遗传信息的特殊结构为其奠定了作为内源性IFN诱导剂的可能性和无限潜力,当提取到的病毒核酸片段进入细胞内时,因为存在于病毒内衣壳上的依赖RNA的RNA聚合酶被去掉以及BTV基因组dsRNA分子非整倍体进入而使该核酸失去了感染性,但却保持病毒双链RNA诱生IFN的生物学功能,而且将比其病毒颗粒对机体而言更安全有效。本文将蓝舌病毒标准株(BTV-10)的基因组dsRNA通过Trizol提取后,利用脂质体转染技术,转染人宫颈癌Hela细胞和人胚肺原代HEL细胞;以BTV-10分别感染Hela细胞和HEL细胞;以及直接将裸露的dsRNA加入两种细胞培养物,以比较研究这三种处理后细胞形态学差异,利用检测β-IFN的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上清液中IFN含量,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最终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三种处理条件下不同用量的病毒和不同浓度的dsRNA-脂质体复合物及裸露dsRNA产生IFN含量的差异。实验研究发现,BTV及其dsRNA分子均具有诱导细胞产生IFN的生物学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