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泰拉霉素(Tulathromycin)为最新开发的兽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关研究显示大环内酯类可能通过非抗菌活性的免疫调节作用发挥疗效。为了解泰拉霉素是否也具有类似的活性,本文利用细菌脂多糖(LPS)诱导猪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过度表达致炎因子而构建的体外炎症模型,采用SYBR Green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分子水平研究了不同浓度泰拉霉素和红霉素对一氧化氮(NO)和前列腺素E2(PGE2)合成的影响。结果显示20μg/ml和10μg/ml浓度的泰拉霉素与20μg/ml、10μg/ml和5μg/ml浓度的红霉素均能显著抑制猪PBMC细胞合成NO和PGE2,并抑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和环氧合酶-2(COX-2)基因的转录:而5μg/ml的泰拉霉素无明显的这种调节作用。该结果提示,泰拉霉素和红霉素可能在转录和翻译水平通过调节致炎因子的合成而发挥抗炎作用:并通过比较泰拉霉素和红霉素抗炎作用的差异,应证了14元环大环内酯比15元环大环内酯有更强的抗炎活性的推断,提示内酯环原子数目多少可能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抗炎活性的影响更为重要。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严重危害养猪业的重大疾病之一,其病原为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APP),随着抗菌药物的长期广泛使用,以往对APP有效的抗生素如β-内酰胺类、林可霉素、卡那霉素等在世界许多地方内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是近年来提出的关于抗菌药药效动力学的新理论,它的提出为抗菌药合理给药方案的设计提供了重要参数。本文在测定泰拉霉素和红霉素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的基础上,采用微量菌落计数法测定两种药物对APP的抗生素后效应(PAE)。结果,泰拉霉素和红霉素对APP的MIC分别为0.25~1.0μg/ml和32~128μg/ml:红霉素对APP在1/2MIC、1MIC、2MIC和4MIC浓度时的PAE分别为:0h、0.15h、0.20h和0.40h:泰拉霉素对APP在1/2MIC、1MIC、2MIC、4MIC和8MIC浓度时的PAE分别为:0.25h、0.62h、1.53h、2.70h和4.50h。表明受试的APP对红霉素耐药,且无明显PAE现象;而对泰拉霉素敏感,具有明显的PAE,并随药物浓度的增加,PAE增加呈浓度依赖性关系:同时在比较不同细菌接种量和不同与药物接触时间带来的PAE变化时,得出结论,PAE与接触时间呈正相关,而与细菌接种量呈负相关。研究结果提示,在使用泰拉霉素治疗猪胸膜肺炎时,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时间,减少给药次数,仍能维持抗菌效果。